的最高峰,那麼接下來要做的事情不僅僅是要對內還要對外,他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看到議事長齊泰齊大人向著方中愈走去,那些人立馬就失去的離開了一一告別,然後回到自己的地方,現在看來這附近只有兩夥人了,一部分是跟方中愈隔得近的一部分是跟議事長齊泰齊大人隔得近的。
這一段時間只要是朝廷在軍事中,還算是有權力的官員都知道,兵部尚書齊泰齊大人認為小芳大人還是屬於比較危險的人物,甚至可能威脅到大明帝國的統治,所以在之前出現了不少的問題。
在某些事情上他們已經開始放緩,但那個時候他們根本就不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因為以前齊泰齊大人是非常的支援方中愈的,所以一旦更深思的原因沒有暴露出來的時候,他們根本就不知道為什麼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又為什麼變成現如今這個樣子,所以當看到我們齊泰齊大人出現的情況,他們也猜到了,接下來這兩個人之間恐怕有更加深層次的話語要談,所以一個個立馬就識趣的離開了。
譚翼也看見了。
對於自家大人的選擇,譚翼還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在這個時候他並沒有選擇阻止,箇中內情他也知道的非常清楚,在這個時候其他人不知道,他也不願意去解釋,也沒有解釋的必要,畢竟高層次的分歧是經常存在的,所以下面的人只要辦事就好了,服從命令是他們如今最好的選擇。
大明盛世,之所以是聖旨,是這些年來這麼多人付出了更大的代價所取得的,但是這盛世之下也是有不少問題的,問題的存在是多方面的,不是一個人的原因也不是一個方面的原因,而是多層次的原因,這是社會發展到了一定的地步所出現的一個必然結果。
譚翼也是,朝廷高層自然知曉,這裡面的問題眾多,所以他也希望如今大明帝國兩個權勢最高的人談一談還是比較好的,至少如此正大光明的談一次寓意,之前那一種彼此試探甚至是看死了,合作又處於分離的狀態,要好的多。
這些年來他們的想法其實都非常的簡單,帝國在這一刻在某種情況下是處於一個相對平和的狀態吧,之前他的戰略是擴張,那也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團結在一起,因為他知道只要大明的槍頭不在對外,那麼就一定會對內對內,又怎麼會好過呢?他們這些人難道都對身邊的人動手嗎?
思想上的分歧可以不斷討論爭論,然後去說服對方,就算說服不了對方也可以讓爭議完全存在,可是要是戰略方針上出現的問題,那麼就只能你死我活,甚至可能說出現不必要的爭鬥。
議事長齊泰齊大人心裡也非常清楚,這樣的事情是存在的。
他不會允許這樣的情況出現在他身上。
所以這是他竭力避免的情況,也希望朝廷不會因為這件事情而沒落,對於其他各國來的使節,他們也會盡快召回,畢竟有些國家仰慕中原文化,自然又想方設法的融合進來,只是融合的方式多種多樣,他們也自然有各自的處決方法。
大明帝國如今內部更加團結,不僅僅是因為武力的鎮壓,更因為是經濟生活的改善。
當更多的人不再為吃喝著急憂愁的時候,也就意味著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做其他的事情,如今朝廷對於各地鹹漢的管理非常的嚴格,如果一個村子裡出現了太多閒漢的人,那麼村長和理正就會受到處罰,他們就不得不抓緊時間讓他們做更多的事,當然如今的去處有很多,可以把他們弄到大明南州或者是大明北中,甚至是西域南方都可以。
帝國正在用各種各樣的法律束縛著人群,同時也是驅色他們變得更好,所以這些年來這些事情被更多的人接受他們也更加的在享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美好場景,乾淨的鑽到美麗的房屋,更多的山林景色也讓他們知道有很多好東西值得他們去,活得更加的長久。
活著才是最好的戰勝大自然的方式,只要他們活著,一切都可以重來,所以更多的人相信只要他們努力就可以獲得不一樣的東西,這些年來這樣的理論不是沒有傳播過,當更多的榜樣被樹立起來之後,大明的百姓也開始大量的選擇相信,雖然他們嘴裡嚷嚷著,只選擇自己看到的,可是現如今朝廷讓他們看到的就是這樣的。
方中愈和其態其他人的分歧無非是因為他認為方中愈太過激進,只是站在方中愈的角度上,方中愈做的還不夠積極,因為他知曉百姓們的狀態,是因為朝廷和他們的矛盾點處在一個平衡的狀態,如果朝廷後期一旦變化的更差那麼就會引發更大的暴亂,因為百姓們現如今已經享受到了好處,要想讓他們再過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