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晉王的表現,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人,那是因為戰爭發生的時候啊,戰爭並沒有在晉王的封地上打起來,對於他來,戰爭的雙方,一方是自己的堂哥,一方是自己的親叔叔,晉王不願意摻和,而且,如果把這個野心放大一點的話,如果不能當皇帝,藩王造反並沒有太大的意義,他做個太平王爺,也沒什麼不好。
因為在明初,藩王的地位還是很尊貴的,朝廷大臣,就算是見面了,也還要首先行禮的,至於後來的圈養,那是在永樂大帝之後的事情,畢竟他是造反當的皇帝,自然而然的是不允許藩王有再次造反的可能的。
藩王已經到達了頂端,除非讓他做皇帝,不然造反真沒有太大的意思,也因此,那些藩王都沒有動靜,比如在蜀地的蜀王,在現在桂林的靖江王,還有在甘肅的肅王,當然也許他們有其他的想法,但是觀望,是事實存在的情況。
如果非要給晉藩的表現定個法的話,那還有一個原因是,晉王府對子孫的教育是非常失敗的,這一點幾乎是所有明朝宗室裡的典型,當然是不好的典型。
晉王一系,大部分宗室都成了紈絝子弟,只知道縱慾享樂,沒事幹了就以生孩子為樂,這一點在歷史上是有記載的,晉王一系,後世子孫眾多,而且成為了百姓的負擔,臭名遠揚。
而自老晉王死後,襲爵的晉王朱濟熺同樣也是一個不學無術、殘忍暴戾的花花公子。他在位期間,因為縱容手下作惡,永樂帝朱棣發了火,廢掉了晉府長史龍潭。
長史是主管王府事務的官,廢了長史,離廢王只有一步之遙。
朱濟熺害怕,請求削除王府軍隊,朱棣為了表現對親王的“寬容”,沒有同意。
當然這是朱棣造反成功之後的事情,但是這也能看出來,晉王一系,活的是很失敗的,也大概能解釋為什麼,朱棣造反的時候,這個侄子卻沒有出兵相幫兩邊的原因,因為沒有那個魄力,也沒有那個能力。
太原晉王府的規模還是很大的,當初也是一代晉王的岳父參與修建的。
洪武九年的時候,還在京師的晉王朱棡就派他的岳父謝成到太原建新城,老城破敗,而且不足以承擔軍事重鎮的職責,所以營造新城就成為了重中之重。
這位謝成,也是族皇帝朱元璋麾下的大將,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朱元璋統一下之後,便封謝成永平侯。後來謝成便把女兒嫁給朱棡,朱、謝兩家結為姻親。
但是在建新城的時候除了意外,所以新城不在營建,而是在老城上擴建,這才建成了新的太原府。
如今晉王門前廣場外不遠的地方有一座不太引人注目的茶肆,當然不可能隔得太近,王府和官府重地的管理都是很嚴格的,一般不會離百姓太近,所以這茶肆還是隔得很遠的。
這茶肆很是簡陋,也就是在王府外附近街道的民居外面,搭上了幾塊木板,拼湊成一間不太大的棚子,裡面零零散散的擺放著五六張桌子,桌上面擺放著粗瓷茶碗。
這茶肆的老掌櫃,趕忙給進來的客人上著茶,看著那劣質茶水,還冒著絲絲熱氣,不過,著老百姓嘛,也就只能拿出那樣的茶葉,給這些販夫走卒解解渴罷了,達官貴人也不會來他這個地方喝茶的。
這幾他這裡熱鬧多了,每都會有不同的客人來他這裡喝茶,他心裡是很高興的,因為來的人越多啊,他掙的錢也就越多啊,一碗兩碗賣不了多少錢,但是碗數多了自然是可以掙大錢的。積少成多,在這些老百姓眼裡是不二法門,這也是他們為自己和自己的兒子,孫子存錢的活計。
今在他的茶肆裡喝茶的是三四個民夫販卒打扮的漢子,他們散坐於茶肆各處,敝開著衣襟,袒露著胸膛,互相閒聊寒暄,無非是昨累不累,哪家又娶新媳婦了的閒話。
但是明眼人就能看出,他們並不像是民夫,因為他們的身材太好了,老百姓哪裡會像他們一樣那麼壯,而且這精氣神也不一樣啊。
他們的眼神卻在似有似無的看向晉王府的大門,在晉王府的門口,有不少不斷來回巡視的王府親衛,晉王的三衛規格很高,有一萬五千人,而且,晉王還有管轄邊地十萬兵馬的兵權,所以負責守衛的也都是精銳人馬。
這一群人,看似很悠閒的隨意亂看,像是好奇一樣,但是他們的眼神中卻閃爍著幹練的光芒。
其實這是中愈派出的隊之一,他們最開始得到的命令就是秘密前往太原,去執行任務,具體的任務還在錦囊裡,這是他們這幾的來的前站,只是要搞清楚近期的情況而已。
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