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上有太多的不容易。
就算現在是大明朝,也是一樣的。
中愈,在路上的時候就一直在想,如果,如果沒有他,現在大明會是怎樣?
他不敢想象,史書上的記載,那一幕幕,那些他現在熟悉的人都會倒在血泊之中,大刀之下。
他的父親,他的母親,他的弟弟妹妹,還有這些跟在他們身邊的人,還有他們的家人。
這些人也許都會死。
他之前聽到過不同的聲音,在論壇上看到過,方孝孺是愚忠,是腐儒,是鑽牛角尖的代表,而且,大多數人,對他是不是真的被滅十族,有著不同的想法。
但是這也不知道。
方孝儒有著他的想法。
雖然現在在中愈的引導下,讓他像一個大思想家方面過渡,但是,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也不知道什麼時侯,他才會放下那些。
所以這件事不是這樣的,中愈希望他能改變,但是,也許等京師被燕王朱棣攻破之後,這些事情還是會發生,他還是會出那一句話,惹怒燕王,然後表現一下忠誠的意義。
中愈也曾像其他人一樣,懷疑過,如果方孝孺真的忠誠的話,為什麼沒有在城破之時就和其它人一樣,自殺殉國。
而是在那裡等著,等著燕王的大軍到來,最後在大堂之上,惹怒燕王,然後獲罪,坑死一大批人。
但是,自從他與方孝孺,聊了之後,他發現這個人也許真的就是那樣,老頑固,真正的儒學,學到死的那種。
還好,現在有所改變,沒有以前那樣讓人難以接受。
人一停下來就會想很多事情,很多,跟自己有關,或者無關的事情,中愈也曾想像其他人一樣,無拘無束,什麼事都不用管,但是偏偏,他回到了方家。
上讓他重新來一次,不是為了別的,或許就是為了讓他拯救方家,拯救大明建文朝廷。
中愈仔細的想過了,自己如果不是因為重生為方家人,或許他就會站在燕王那邊,燕王在某些事情上,很是殘暴,也做過不少壞事。
或者用另一個評價來,他是一個好皇帝,但他不是一個好人。
如果中愈是其他一個身份,他肯定會選擇支援燕王的,但是現在不能,所以,那就只能一條道走到黑。
他身上參雜著太多人的期望,不可能憑藉自己的感情做事。
現在他還不夠強大,只能把握的就是錦衣衛這一批人。
所以他帶著的這一批人都是未來的精銳。
嫡系這件事情,對於他來並不難,現在培養的這批人,沒有他,別人根本指揮不動。
錦衣衛越來越大,他需要的忠誠,中下層軍官就越來越多。
所以,還得加強訓練,發現人才。
錦衣衛的擴張很快,所以呢,裡面的人參差不齊,但是訓練不停止,他們要想獲得更好的,就得付出更大的努力。
大明現在的官場還是比較單純的。
並不是是絕對的沒有什麼貓膩,但是相比於明朝末期的黨爭來看,已經很是寬鬆了。
原因有很多,但是有一點,勳貴和武將的力量,還比較大,然後,文臣和武將之間還沒有一定的間隙,沒有到那種你死我活的時刻。
現在,文臣的地位較高,那是因為建文帝的私人愛好,導致的這些存在的問題。
但是以後保不定會有不好的事情,所以中愈始終相信那句話。
要把錦衣衛的全力掌握在自己手裡。
他不可能讓其他人掌握這些,所以,錦衣衛的每一個人,都在這樣,他們訓練的時候,都在不斷的接受的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的內容,有很多,但是保不齊就有那幾種意思。忠君愛國呀,團結兄弟啊,互幫互助啊,聽從命令啊!
這些規矩,從他們第一次參加訓練的時候,都會伴隨著他們,起床,睡覺,吃飯的時候,都回來一次,還有訓導官,這些人,可不會給他們面子,所以,該罰的罰,該打的打。
錦衣衛基地就像是一個流水線,錦衣衛的人一批一批的往外培養,雖然他們現在都是個半成品,但是至少比他們以前要好多了,也正是因為如此。
中愈才敢放心地離開的,讓別人在處理這件事情。
他們會很好地將這些事情都做好。
王雨辰還有其他人,都在在這件事情上幫忙,人們都很忙碌。
人生在世,誰還沒有幾個朋友呢?誰又沒有幾個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