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幕兵的兵馬都在拒絕,那些離開京師前進募兵的大臣呢,費盡口舌與各地的官員進行談判,不斷的妥協。
不是所有的人都看好朝廷,他們自然也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可以,幫助自己或者是家族獲取更大的利益,那麼他們肯定會選擇,對他們最有利的,也因此很多人也是不太情願的,做事起來,很是拖沓。
雖然明面上並沒有反對朝廷,但是暗地裡,多少有些不積極,不是用心的準備,也是存在的。
但是整體來,募兵情況還正在進行。
從表面上來看,現在的局勢偏向於朝廷這邊,但是軍事上的實力,弱一些,就算現在輿論都在支援朝廷對燕王,唾棄,但是,真正那些懂得的人都知道,這只是一種磨練而已。
並不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最後的勝利還是要取決於雙方最後的戰爭,誰先獲得勝利?
建文皇帝朱允炆心裡很清楚於是,將那些大臣頻繁地派出附近。
他召見了那些勳貴子弟,跟他們談論了很多,不僅僅是他自己講,還有那些勳貴子弟,他們也沒有想隱瞞,反正內容很多,不僅是他們最近的生意,還有他們的學識,甚至是那些願意投軍的年輕等等。
廖氏兄弟見了皇帝之後,也聊了很長時間。
這段時間之後,他們也漸漸的才出了中愈的意圖,也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皇帝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保住他的皇位。
中愈所做的一切,只不過是為了保住他們家,保住這些朋友,他們心裡也很清楚,如果朝廷不在啦,他們這些人也會受到牽連。
跟中愈和皇帝走的近的人,沒有人會相信燕王朱棣會放過他們,就算不抄家滅族也是貶為庶人的下場,除非他們投降,還要立下大的功勞。
投名狀這種事情不是而已,在歷史上有很多人,都需要付出,想要獲得,不是那麼簡單的。
風雨欲來的態勢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得到,別人是不是著急,跟自己都沒有關係。
很多人認為大明帝國跟他們沒有關係,也不會因此受到什麼影響,所以現在都在享福,走一步看一步。
老百姓們是不是也會發出一聲感嘆,要是朝廷不打仗多好啊?咱們的日子過的好。
每可以看著報紙,瞭解最新發生的事情,每可以聽著評書,談論一下大家喜歡的東西,每可以看著最新的故事。
家裡的孩子在認真讀書,京師附近的學堂也在招新同學,可以讓他們多認識字。
一切都在正常的發展,這樣不是很好嗎?
屁股決定腦袋,這件事情在這裡發生的特別明顯。
老百姓只想要一個安穩的日子,人們都希望過得平安。
軍士一直都在打仗,燕王在向著他的目標進發。
其他的諸王也在自己得封地,守著那一畝三分地過著好日子,他們除了盡力防守,生怕朝廷,隨時打過來以外,其他的都選擇了觀望。
在京師的幾位恢復王爵的王爺沒有大膽的聚會,但是卻派遣手下人,一起溝通傳遞一下彼此的訊息。
他們在等待。
他們依舊是王爺,大明的王爺,是建文皇帝的王叔。
齊王漸漸的也看到了苗頭,恢復王爵只是一個開始,他想到齊泰點破了其中原因。
在齊泰,離開之後他很久都沒有想明白。
在管家出去將京師最近發生的事情,一件一件的講給他聽,之後,他就知道啦,朝廷是有其他的意思。
底下就有這樣的聰明人,聰明人的想法就是,在事情發展之前,就找到最初的辦法,他心裡很清楚。
齊王就是這樣一個人,當他的管家出去,將燕王的事情,一件一件的告訴他的時候,他就猜到了朝廷的意思。
其他人的暗示,再明白不過啦,朝廷有心外藩,他也知道這個主意,是那個叫做方中愈的人想出來的,這個孩子對他來確確實實是個孩子,居然能想出這樣的主意,他真想如果當年他也能想出這個主意,他的王弟,湘王是不是不用那麼極端的手段,把自己的命都丟掉。
外藩容不容易他並不清楚,但他知道一件事,如果他想活命,想保住以後的富貴,肯定是要尊重朝廷的政策的,至於這塊土地怎麼來,在哪裡,他都不需要關心,可能是他自己打下來,可能是朝廷冊封,可能是,雙方共同謀取的結果,至於那個土地是金山銀山,還是一片荒地,還是一片待開發的土地,有沒有人口,現在都不是考慮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