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國子監祭酒陳老大人在回去的路上,還在仔細的研讀中愈給的手稿,時不時嘴裡還能嘟囔幾句國語發音,讀讀聲母,看看韻母,也在手上比劃比劃,像一個孩子似的,汲取著新知識,抓緊一分一秒的時間。
一個人認真做事的時候,時間是過的最快的,當然得到的東西也是最多的,陳老大人現在就處於這種狀態。
沒多久馬車就已經到了國子監,只是老大人還沉浸在韻母表裡,都未曾感受到車已經停下來,忘記了下車。
明朝的國子監創於太祖初定金陵之時,那時改應天府學為國子學,後來太祖朱元璋建都應天府,便重建校舍於雞鳴山下,北及雞籠山,西至進香河,南臨珍珠橋,東達小營,建築一片,鼎盛時期,沿路建有四座牌樓,故得名“四牌樓“,同時改學為監,故稱國子監,陳老大人就是這國子監的一把手。
趕車的車伕在外面也有些詫異,車已經停了一會兒了,怎麼老爺今天還沒有出來,不會是累了,睡著了?
“老爺,老爺,”連叫了幾聲也沒答應,掀開簾子一看,老大人捧著手稿,仔細琢磨,根本就沒有聽到。
車伕老陳,看了看老爺,正在考慮,要不要在繼續提醒一下,“老陳,這麼快就到了啊!”
“是,老爺,到了有一會兒了,您,看的太入迷了,都沒有發現。”
“額,是嗎?”老大人鑽出車廂,看了看外面的天,拍了拍背部,發出一聲感嘆。“老了,老了,一看見新東西,就放不下了。”
車伕老陳扶下來老大人,看著他慢慢的走進了國子監,剛剛長時間的坐著,怕是讓他的腿很難受,隨後才拉著馬車去馬廄還馬。
沿途遇到的太學生,看見祭酒大人回來了,都停留行禮,老大人也都一一微笑回禮,雖然他並不認識到所有的學生,但並不影響他成為這座最高學府的掌舵人。
國子監學習四書五經,兼習性理大全以及律令、書數等,此外,國子監對教職員的職務、待遇及對監生的管理、待遇等方面,都有十分明確的規定,洪武二十六年,應天府國子監學生已增加到八千多名,所以國子監的各科,各博士都還是配齊了的,所以現在還算是很熱鬧的。
老大人辦公的地方,是一棟**的小院,當然院裡也還有他的助手,院子不大,門前種滿了花草,這個季節,已經有小草抽芽,嫩綠的顏色吸人眼球,空氣也是相當清新,這對老人的身體有好處的。
看見老大人回來了,助手陳蒼站起來,向陳老大人行禮,老大人也微笑示意。老大人慢慢的走進房間裡,坐在自己的書桌旁,拿出紙筆,在紙上試著寫了寫聲母,韻母,也在琢磨,能否有些變化,適合現在的官話。
老大人研究的興致很高,連助手送茶水進來都沒有察覺,陳蒼也覺得有些奇怪,大人今天在做些什麼,入迷的有些奇怪。
大約半個時辰後,老大人放下紙筆,抬起頭,揉了揉發酸的眼睛,衝門外說道:“來人。”
陳蒼進來了,恭恭敬敬的行禮:“老大人,您有何吩咐?”
“阿蒼啊,去請司業,監丞,主簿,各科博士,助教去明義樓開會,就說我有事情要討論。”老大人這才有時間喝了口茶,茶水入口,絲絲香醇,似乎趕走了剛才的疲憊,只是有些涼了。
阿蒼有些疑惑,畢竟這有好幾十人呢,而且時間也不是太早啦,都過來這可得花時間啊,“大人,您的意思是,監裡的大人們都請過來嗎?”
“嗯,都請過來,多派幾個人過去通知,讓他們快一點過來,手中的事情都放一下,我這事情很重要。”
“好的,我這就去通知。”陳蒼拱手告退,快速出去通知了。
接到通知的大人們,博士,助教,不管是有事還是沒事,雖然有些奇怪老大人的匆忙通知,但還是放下手中的事情,趕往會議地點明義樓。
老大人自己也慢慢走到了明義樓,手裡還拿著中愈給出的手稿,還有自己抄寫的一部分書稿,在樓上等著,早有幫工準備了茶水,供大人們享用。
明義樓是之前的書館,後來有些偏陰,書容易受潮長黴,院裡便申請做了改造,現在當作會議室開會討論來用,也是明亮之所,好在離大家都不算太遠,趕趕路還是能到的。
大家一一行禮,大約兩刻鐘後,能來的人員陸續來齊,相熟的人也在一起討論,都在猜測老大人今日開會的意思,不過看老大人倒是很忙碌,一直盯著自己的手稿再看,沒有絲毫解釋的意思。
明義樓是**的二層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