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愈在思考,要給國子監的學生講什麼課呢?怎樣講才會不辜負老大人的一片心意,不浪費這次的機會,畢竟機會難得,時間緊迫,他要快點讓年輕人明白這個國家面臨的困難,是的,他給自己加了些戲份,讓他們快速成長。
之前中愈和父親夜談時,對格物致知之學有過詳細的討論,因此方孝孺才有了那篇報紙上的文章,引起了廣泛的討論與爭議。
自那以後,方孝孺便加緊研究,還打算在大辯論上繼續闡述這個理論,讓更多人知曉。
中愈想了想,應該給父親的辯論會吹吹風,打打基礎,至少以後不會那麼突兀,因此,他決定,就講與格物致知相關的知識,多少也要提到。
格物致知在後世中被稱作為物理化學,是每個選擇理科的孩子的夢魘,因為那個東西還是需要天賦的,當然並不是完全能夠概括的,畢竟後世分得太清楚了。
而格物的提法早就有了,《禮記·大學》中的為“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宋代蘇軾在《謝兼侍讀表》中也提到:“恭惟皇帝陛下聖神格物,文武憲邦。”
《大學》中所言格物極為重要,人若欲修齊治平、明德於天下,格物是基礎,是前提,是根本性的功夫,格物是“大學之道”的基石,沒有基石,自然也就難以建築大樓了。
格物不當則致知不明;物有所未格,則知有所不明。
對一個如此重要的哲學教育學範疇,歷史上諸家訓釋聚訟紛紜,卻未能刨根問底,徹底詮釋,正如北宋司馬光所批評的“未盡古人之意“,中愈對此還是感覺到遺憾的。
因此並沒有深層次的研究格物,但是匠戶們倒是對格物有些模糊的初步認識,偏化學的知識應用,則主要體現在道家,最重要的使用就是煉丹。
你沒有看錯,煉丹師是最早的化學家,煉丹是道教主要道術之一,是近代化學物理前驅,也是火藥的起源,關於黑火藥配方和燃燒的最早記載,出自唐代初年著名中醫、“藥王“、養生家兼煉丹家孫思邈所著的《丹經內伏硫磺法》一書,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輕工業火藥原始配方的記載,當然做出來的黑火藥威力有限。
中愈想要講的太多太多,但是他知道現在還不合適,因為外界的環境還容不下他的天馬行空,大明的官場,民間還經不起他的折騰,所以他要講的內容就要慎重選擇了。
今日就是十六日了,是約定去國子監講學的時間,中愈早早地洗漱,吃早點,如今家裡的廚子知道少爺的習慣,所以還是早早的準備,麵食稀飯都有,還有包子饅頭,只是沒有那麼白,中愈是愈發的喜歡這些人了,雖然因為時代的限制,地位低下,但是情商與技術,是樣樣不落。
大明國子監對教職員工的職務、待遇以及對監生的管理、待遇方面都有十分明確的規定,並不會因為某一人而改變,因此倒還是算很公平的。
國子監設國子、太學、廣文、四門、律、書、算七學,算是籠括了目前朝廷需要的人,但是是不是社會需要的人就不知道了。
國子監招收的學生多是朝廷大員的子孫和庶民的子孫,只要你能進學,基本上都能受到教育,不過分科還是有的,當然這個圈子怎樣融入進去,就要靠自己的本事了,畢竟階級在這裡還是有的。
監生的待遇也不一樣,學成離開時的出路也就不一樣。所以同窗之誼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就需要人家幫忙了,而大部分的官員後代,只要你不是太差,科舉又能拿上好名次,基本上外放縣令還是可以的。
中愈一行人到達國子監的時候,國子監司言吳大人在門口帶著一群助教和學生迎接,當然學生是自願前來的,現在的國子監還是比較開明的,在某些事情上還是不會強迫學生的,這裡面多是對中愈的詩詞和大唐西遊傳的故事吸引來的,也有一部分是之前湖畔協會的人。
中愈翻身下馬,趕忙向吳先生行禮,雖然沒有見過,但看其官府品秩,又在眾人中央,還有其外貌輪廓,中愈想起來此人是國子監司業吳大人。
“中愈身為後輩,怎敢勞煩先生在此等候,實在是折煞小子了。”前來迎接的眾人看著中愈行學生禮,都有些詫異,畢竟他還不是儒生,況且如今還入了軍職,這般行禮倒不為過,只是隱隱感覺有些不對,但是哪裡不對又說不清楚。
吳先生虛扶一下,心裡還是挺開心的,這個年輕人還是懂禮的,沒有市井中傳說的那麼桀驁不馴嘛,“不用多禮,你既未入國子監,不必行此禮,監內既然邀你今日前來講學,萬不可輕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