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經在地主家放牛,當然過的也不是什麼好日子。
元至正四年,入皇覺寺出家做了和尚,二十五歲的時候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漸漸的走上了領導崗位,至正十六年時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可以說是千辛萬苦,從屍山血海中爬出來的。
同年,朱元璋率軍攻佔了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經過數十年的奮戰,他終於掃除眾多對手,揮軍北上將至正帝趕出大都,逐回漠北,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後來又繼續平定了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最終一統天下。
在應天府登上皇位之後,他和他的幕僚團隊獲得了統一的認識,打天下需要強大的武力,這點他已經做到了,麾下的軍隊已經很牛了,而治天下則需要智慧,這一點還比較困難,因此想讓天下人都接受朝廷的教育,至少是多數人要接受朝廷的教育。
朱元璋從元朝滅亡中看到,除了統治者本身的素質影響國運以外,整個民間失於教化,不通道理,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老百姓不懂道理,不通知識,對朝廷來說並不是好事。
因此,在他登基後,就果斷的採取有力措施,在地方上大力興建縣學或是府學,參與教化之事,選拔學官,並堅持把“教化萬民的工作”作為衡量地方官政績的重要指標,並全國施行,做的不好就懲罰,做得好就獎勵,況且,若是有一個教化之功在身,出門在外,官員士紳也得給個面子,那感覺別提多爽了。
為了選拔能聽命於皇帝的官吏,大明朝廷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範圍內命題,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寫出自己的看法,依此來決定是否錄取,能否做官。
不過到了後期,科舉選士的政策偏離了初衷,答卷的文體,必須分成八個部分,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八股文”,考生們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只能讀死書,死讀書,越讀越死,學的最多的也是媚上的把戲,中愈覺得實在是太可惜了。
作為長期接受儒家教育的朱標來說,他是從戰爭年代走過來的,知曉行軍的不易,也知曉戰爭對社會休養生息的影響,而且也對仁政報以支援的態度,所以對於朱元璋的嚴厲政策有些看法也是正常的,這一點已有多人證實。
問題就出在這裡,大明朝廷敬奉趙宋為天下正統,嫡長繼承製是不能改變的法統,繼承皇位的第一人就是嫡長子,其他人要想繼承皇位,除非嫡長子早逝,可以順延嫡次子。
恰恰剛好,年僅三十七歲的太子朱標死了,正值壯年,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身後還有不少兄弟,還有幾個未成年的兒子。
按理說,朱標是自己的長子,朱元璋理應不會讓一個才華橫溢而且知識淵博的儲君去死,但是洪武后期,似乎太子爺失去了朱元璋的呵護,自身處境艱難的朱標無所依靠,似乎只能任人宰割,而這些小一點的藩王,就是最大的懷疑物件。
中愈不禁在想,那位陛下口中的皇爺爺,到底在這件事情中扮演著什麼角色,只有長子死了,次子才有機會坐上皇位,他不可能不知道,所以,這就有些耐人尋味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問題還有一個,嫡長子死了,朱元璋的身體可還不錯,要知道秦王和晉王可都是在自己的老爹之前死的,假如他們真的做了,這似乎也沒給他們帶來什麼好處,只是若是他們多活幾年,皇位有沒有可能是他們的呢?
馬車沿著街道走回了方府,現在巡邏還是比較嚴密的,沿途碰見了巡查的軍士,看見方府的馬車都退在一旁行禮,等馬車離開後,才會繼續巡邏。
進了府衙,有丫鬟來報,讓中愈去後院一趟,方鄭氏在等著他。
院子裡還是比較亮的,中愈來到了母親房外的廳裡,“孩兒拜見母親,母親喚我來何事?”
中愈站著行禮,也不是什麼重大場合,所以並沒有行跪拜禮。方鄭氏今日穿的很是素雅,似乎天氣也沒那麼涼,到是顯得有些單薄。
“愈兒,今天街上都說,你在國子監講的知識了不起,很多人都不知道,大家都說你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專門來教化百姓的,是這樣嗎?”方母伸手拉過他,讓他靠自己近一點兒。
中愈之前也想到過,大家傳訊息的本事肯定不賴,不曾想,短短半天,這訊息已經傳的是到處都是,連母親這樣在宅院裡的婦人都知道了。
中愈笑笑說道:“呵呵,讓母親笑話了,孩兒只是說了些大家都見過,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