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彈既然如此厲害,那麼我們新設計的戰艦自然也要防禦這種炮彈的攻擊,我們的赫爾戈蘭級戰列艦已經採用了較成功的措施,那是裝甲帶傾斜下延。 而巴伐利亞級戰列艦也是這樣,從主裝甲帶向下,裝甲厚度隨著深度增加逐漸削弱,一般在100到50之間。而除了增加裝甲帶厚度之外,我們還在內層的隔艙加入了一些防水鋼管來保證戰艦的浮力。”艾登繼續介紹道。而在水下防禦體系內部加鋼管則是參考了日本的長門級戰列艦的改進型以及維內託的水下防禦體系。
“戰艦的動力和電力系統佈局我們也進行了最佳化,整艘戰艦一共有三個電機倉,其2號炮塔和3號炮塔後面各有一個電機倉,兩個電機倉已經可以滿足戰艦的正常需要了,還有一個電機倉在船體部,可以作為備用。”
“鍋爐和輪機艙使用的交替佈局,不會造成一發魚雷或者一發水彈導致整個輪機艙被毀的情況,4臺輪機分成了三個倉,其負責間兩個傳動軸的輪機艙位於三號和四號炮塔之間。另外兩個輪機艙和鍋爐倉混合佈置,採用兩排鍋爐倉和一個輪機艙一排的部署方式。”艾登介紹道。
“不錯的想法。”魯普雷希特點點頭,這套防禦系統結合了鍋爐倉和輪機艙的交替佈局以及德國1戰時大名鼎鼎的三層鍋爐倉佈置,整個防禦體系的冗餘非常大,以鍋爐倉為例,即使一段鍋爐倉兩邊同時被魚雷命並且擊破的話,間的鍋爐倉依然有很大的機率倖存。
除了魯普雷希特特意提及的水彈和水下防禦體系之外,巴伐利亞級戰列艦的側舷防禦也得到了改善,這一次,巴伐利亞級戰列艦終於使用了後世鼎鼎大名的重點防禦理念,果斷的捨棄了炮廊裝甲帶和部分層裝甲帶,但是主裝甲帶的高度有了空前的提升!算水和水下部分,主裝甲帶高度達到了5.5米,正常裝載情況下,水部分是3.5米的高度,水下部分是2米,然後下部是防雷用的傾斜裝甲帶。
整條主裝甲帶的長度達到了全長的55%。船首是150輕裝甲帶加穹甲擋水,後部是250矮裝甲帶加穹甲,一直延伸到船體尾部的舵機。主裝甲帶採用的是70外板加250主裝甲,傾斜角度是18度。而後部保護傳動軸部分的裝甲帶是50外板加200裝甲帶,傾斜18度,實際這個厚度用於防禦1戰英國的炮彈都是足夠的。
這艘戰艦的主水平裝甲依然是90到110。基本不存在可以將其打穿水平彈。炮塔正面裝甲加厚到400。側面280,頂部150。後部200。嗯,這樣,以至於整艘戰艦的設計藍圖出現之後,海軍部驚呼這幾乎是一隻覆蓋著全身甲的恐龍!
除了主炮主炮之外,巴伐利亞號還裝備了16門150副炮,分佈於戰艦兩側的8個雙聯裝炮塔之。這些炮塔採用了有限防護的模式,炮塔正面裝甲厚度達到200。幾乎可以面議13.5寸以下火炮的攻擊。
為了兼顧反雷擊和防空,巴伐利亞還有16門88高平兩用炮。這些火炮沒有專門的防禦了。同時還將裝備20門左右的2磅炮,用於輔助反雷擊和對付飛機。對於速射炮的裝備,德國海軍內部是有些意見的,他們認為這是魯普雷希特刻意推廣自己的產品。
但是不管如何,多層次的艦炮體系讓這艘戰列艦達到了德國1戰戰列艦的火力的巔峰。足以應對一戰情況下任何海和空的威脅。
除了披堅持銳之外,巴伐利亞級戰列艦相對於歷史最大的跨越是航速!計劃完全採用煤油混燒的小水管鍋爐的巴伐利亞級戰列艦擁有最大8.5萬馬力的額定輸出,再配經過最佳化的船型後,這艘戰艦的理論最高速度可以達到26節以。想想這個正常排水量達到3.2萬噸,長度205米。最大寬度32米,最大航速26節的重甲重炮戰艦在海面奮戰的場景,讓人感到熱血沸騰!
“按照您的計劃,我們去掉了魚雷武器,以便防止意外的發生,而剩下來的重量我們用於加設了航空裝置。”艾登說著,又展開了另外一張圖紙,面畫的是巴伐利亞級戰列艦的機庫設施。
作為一個穿越者,魯普雷希特怎麼可能不給戰艦按水飛機這種高大的玩意?這東西可不僅僅是時髦的問題,關鍵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偵查手段,同時也是一種非常有潛力的炮術手段。飛艇這種東西雖然滯空時間長,但是實際偵查效果並不好,高度有些高,會被雲層阻礙,而且本身的偵查即時性也差一些,數量也太少,但是如果主力艦能有一定數量的水飛機的話,不用多了,沒艘主力艦容納3架水飛機。那麼艦隊本身擁有了極強的偵查能力。而且必要的時候還可以為炮術提供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