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就是殖民地收益,東線幾乎是巴伐利亞軍團和奧匈軍團打出來的,普魯士都可以分走一大塊,那麼同理,雖然西線主要是普魯士和其它聯邦成員的軍隊在抗,但是巴伐利亞軍團也參加過大規模進攻,各種支援也從沒有斷過,至少目前,西線各集團軍保有的胡蜂突擊炮就有500輛以上!而巴伐利亞空軍更是先後在西線扔了超過2000架飛機!這損失比其它戰線加起來都還多,所以巴伐利亞也有權利在未來的非洲殖民地上分一杯羹!
當然,至於具體怎麼分那還要等戰爭結束後才知道,畢竟現在連戰後能獲得多少非洲殖民地都不清楚呢,能獲得多少殖民地完全取決於這次能把英國皇家海軍打多麼慘,想清楚這一點之後,德皇和議會派也只能把希望寄託在魯普雷希特王儲和公海艦隊身上了。
那麼好了,在討論完如何結束這場戰爭的問題之後,那麼現在各位就要討論這次會議的最後一個問題了,那就是戰爭結束之後,軍隊怎麼處理的問題!
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從適應未來戰爭需要的問題上,德國的軍制都需要改變一下了。從軍隊構成上來說,在一戰之前,德國主要的軍事力量是兩支,一支是普魯士軍團、另外一支是巴伐利亞軍團。前者佔據壓倒『性』的優勢,在和平時期大概佔了德國總體軍力的7成!而巴伐利亞呢大概佔了不到2成。至於剩下的則是其它邦國。
根據這個比例,在和平時期,普魯士軍隊就可以承擔主要的任務。巴伐利亞軍團也不過是個輔助,至於其它邦國軍團,說是打醬油也不為過。但是戰後情況就不一樣了。因為,原本強大的普魯士註定要分成兩部分,而根據德國的基本法:軍隊是屬於邦國的這一條。原來的普魯士軍隊註定要分成兩份。而巴伐利亞王國卻利用一戰的契機異軍突起!而這樣一來,就再也沒有一個邦國在軍力上擁有絕對優勢了!
軍力的基礎是國力和人口。而如果按照這個原則的話,那麼未來帝國陸軍內部的三大邦國,巴伐利亞、聯邦普魯士和普魯士王國是三個面積大致相當,國力也大致相當的國家。而這三家的力量幾乎佔了帝國的8成以上,所以理論上,這三家每一家擁有的軍隊數量應該佔帝國的3成左右!
那麼好了,各國養各自的軍隊沒問題,但是這個國防責任如何承擔?軍隊的管理如何處理?要知道,德國內部其實沒有一個全國『性』的指揮體系,和平時期普魯士和巴伐利亞都有各自的總參謀部。只不過因為普魯士很強,所以在戰時,普魯士總參謀部直接變成帝國總參謀部,但是現在呢?三家差不多,和平時期都有各自的總參謀部,戰時帝國軍隊的指揮體系怎麼搞?難道像議會中玩的那一套,直接搞個選舉?想啥呢?
還有帝國軍隊平時的國防義務,邊境駐軍怎麼搞?殖民地駐軍怎麼搞?海軍建設誰負責?空軍要不要弄?怎麼弄?這都是問題!原來有無比強大的普魯士來承擔大部分責任,那麼現在呢?三家一起承擔?關係如何協調?這些都是讓人頭痛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甚至比打贏一戰還讓人頭痛。
“在未來軍事架構的問題上我認為,在帝國『政府』層面建立一支獨立於其它邦國,從屬於帝國『政府』的軍隊還是有必要的,這支軍隊將承擔其它邦國無法承擔的任務,比如說應對突發事件、鎮壓殖民地叛『亂』等,現在帝國在非洲已經擁有了4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了,未來,這個面積很可能增加一倍多,各國都不太可能在遙遠的非洲部署大量的軍隊,那麼平時部署一些憲兵力量,在出現動『亂』的時候調動一支機動部隊展開行動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而且從政治上來說,我們畢竟屬於一個帝國,團結在一面旗幟之下,但是如果帝國沒有一支統一指揮的軍隊的話,我們就更像一個邦聯,而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艾伯特說道。
“那麼這支帝國的軍隊如何構成?軍費從哪來?指揮機構如何建立?從屬於誰?”巴登大公問道。
“軍費自然由中央『政府』出,帝國軍隊從屬於首相和內閣,帝國軍隊的指揮體系是國防部,國防部長由文官擔任,由首相提名,並且向首相負責。”艾伯特說道。
“這不就是英國人的那一套嗎?”巴登大公冷笑道。“而實施這一套的英國人和法國人被我們打的落花流水。一個文官懂什麼軍事?看看丘吉爾領導下的海軍,呵呵,不知道那些曾經的英國海軍先輩們看到今日英國皇家海軍的戰績,會不會氣的從墳墓中跳出來!”巴登大公毫不留情的嘲諷道。
“但是軍人已經被證明是不可靠的,他們如果想用手中的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