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60章 固原兵變(上)

固原鎮這邊發生什麼大變故呢?!這也是老生常談的問題欠餉。這按理說欠餉這種事情別說陝西三邊就算是在九邊各鎮現在都是件很平常的事,這基本上已經是在大明王朝進入常態化。

遠的不說,就是剛剛發了一次餉的延綏鎮現在又已經鬧了起來,不過規模比較小,就只是幾個堡城的丘八在鬧。而固原鎮這裡就不一樣了,基本上全鎮的營兵都在鬧。

這個原因和王嘉胤他們這群反賊有一定的關聯,三邊總督武之望為了儘快將王嘉胤這夥反賊從府谷攆走於是就挪用固原鎮的軍餉給延綏鎮。

武之望的這波操作不可謂之不騷,自己統轄的本鎮軍餉不發去發外鎮的軍餉。不過武督師玩這個騷操作也是被逼的沒辦法,延綏鎮的丘八要是再不發餉那就全跳槽到反賊那裡去了!

武督師為了不使反賊的力量繼續壯大,於是便從固原鎮的軍餉裡面劃撥四萬兩給延綏鎮。這軍餉出固原的時候是五萬兩,到延綏鎮是三萬兩,再到將帥手裡是兩萬兩。這中間到底經歷了什麼那就不為人所知了。

總之固原鎮的軍餉被武督師給挪用了,現在固原鎮沒餉,這已經是十二月下旬沒幾天就要過年了,固原鎮的丘八不鬧騰那就怪了!

下面筆者來簡單的介紹一下這個固原鎮。提起固原鎮很多人或許有些陌生,不過她還有一個名字那就是叫陝西鎮,在明中前期陝西三邊總督駐節西安府,所以當時又被稱之為陝西鎮。

明中後期陝西三邊總督從西安府移防平涼府下轄的屬州固原州,所以陝西鎮便改稱為固原鎮。固原州的位置是今天的寧夏固原市。

陝西三邊總督從西安府移防是多重原因造成的,在軍事上的原因主要是為了策應延綏、寧夏、甘肅三鎮抵禦套虜入侵。

因為西安府地處陝西內地,而固原州的位置處於寧夏、甘肅、延綏三大邊鎮防區的交界處,只要上述三鎮有一鎮的防線出了事固原鎮立馬可以進行支援。

所以固原鎮在陝西三邊的軍事體系中的定位是戰略支援部隊,既然是戰略支援部隊那麼肯定就不能駐防在陝西內地的西安府。一旦三邊出事從西安府根本就不能有效的對三邊進行支援。

以上是軍事原因導致陝西三邊總督從西安府移鎮固原州,還有一方面原因就是政治上。自明中後期以來巡撫制度已經逐漸完善,各省巡撫基本上都是在地方常駐,所以巡撫和總督同城的話難免會產生衝突。

一個都察院右都御史巡撫陝西三邊,一個兵部右侍郎總督陝西三邊(總督亦加都察院銜),這兩品級差不多職權又有很多重疊部分的官員難免不發生點齟齬。所以為了班子裡的團結,最終總督巡撫分開辦公,這項制度在後來也延續到了清朝。

這不管是從軍事角度看還是從政治的角度看,陝西三邊總督移鎮固原州都是有好處的。但是從經濟的角度看移鎮固原則是非常的失敗!

原因也很簡單,在西安府的話陝西鎮的糧餉能得到充足的保障,八百里秦川千里沃土養個幾萬兵還是不成問題的。陝西鎮移防固原之後只能靠平涼、鞏昌、鳳翔幾個窮府來供給,而就在平涼府還得供給韓藩的宗室,這樣一來能夠供給固原鎮的錢糧那就只能更少了。

就這武督師還依然挪用固原鎮的軍餉給延綏鎮,結果就造成固原鎮在年底進行一場大規模討薪運動。這按道理說當兵的工資是一個月一發,可自萬曆末年以來當兵的工資開始是一個季度一發,後來是半年一發,最後直接搞成了一年一發,搞的跟後世的農民工一樣。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官兵都是一年一發,其中還是有不少官兵是一個季度或者半年一發,不過大多數還是一年一發的。

按照編制固原鎮的額兵是四萬人,每個營兵的餉銀大概是每月一兩四錢左右,一年的餉銀就是15兩銀子,固原鎮一年的軍餉開支是在六十萬兩銀子左右。

不過這明朝營兵吃空餉吃的實在是太嚴重了,固原鎮究竟有多少兵力上到總督下到將帥都搞不清楚。大家都知道這軍餉從來都沒發到位過,就依靠平涼、鳳翔、鞏昌三府外加西安府的部分輸從根本養不活四萬營兵。固原鎮的真實兵力估計也就個一萬五千人左右可能連一半都沒有。

這一萬五千人刨去三邊總督的督標營和固原鎮總兵的鎮標營,實際的營兵數量恐怕還不到一萬人,即使按照一萬人算今年也需要15萬兩軍餉。

武督師大筆一揮直接往外送了5萬兩銀子。

至於鎮標和督標肯定是不會缺餉的,或者說多多少少能發點,不至於加入到討薪的隊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