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建立大小根據地,劉子龍是有明確指示的,從戰略部署上講,建立根據地就如同下圍棋。 敵後根據地,毫無疑問處於敵之包圍當中。但是如果能夠集中優勢兵力,就可能對向我進攻的分進之敵形成另一種包圍。 從各個孤立的根據地來看,每一個根據地又處於敵之四面包圍或三面包圍當中,這是敵人對我們的第二種包圍。但是若將各個根據地聯絡起來,並將各游擊戰根據地和正規軍的戰線聯絡起來,我們又可以將許多敵人包圍起來,這是我對於敵的第二種包圍。 這樣,敵我各有加於對方的兩種包圍,就如同下圍棋一般,敵對於我、我對於敵之戰役和戰鬥的作戰,好似吃子,敵的據點和我之遊擊根據地好似做眼。 劉子龍特別強調:依靠人民群眾的我們,就如同如來佛的手掌心,是這世界上最大的五行山,將腳盆雞這個孫猴子死死壓在下面,永世不得翻身。 建立根據地,雖然發展建設很重要,但是離不開軍事鬥爭。根據劉子龍的指示:不論是什麼規模的根據地建設,都要以軍事鬥爭為開始。 每到一個地方,都要打一場漂亮的勝仗,否則無法獲得民眾的支援、也無法震懾各種勢力,是站不住腳的。 在此之後,就可以放手發動群眾,大量組建各種游擊隊伍,在正規軍隊幫助下,以各種游擊戰術打擊敵人。 劉子龍還特別提到了麻雀戰、地雷戰、平原地道戰、水上游擊戰等戰術。 除此之外,他還強調了根據地必須進行軍工建設。武器裝備確實可以靠作戰繳獲,而且還能夠得到漢北的支援,但是這種武器補充方式效率低下、成本很高,會直接拖累部隊的戰鬥力。 因此各根據地必須組建各種規模的軍工企業。 小的根據地要能夠自產或者複製子彈、手榴彈、地雷這些彈藥,大的根據地甚至可以生產炮彈、炸藥,甚至是手搓製造小型火炮、步槍、手槍等。 在一次關於根據地建設的會議上,他微笑著對大家說:“同志們,你們的武器有後方的支援,你們的兵工廠也有後方的支援,所以你們不要擔心敵後鬥爭的武器問題。” 除了軍事問題,劉子龍也對敵後根據地的政權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有所指示。 在這些問題上,有了玖原、漢北的成功建設經驗,因此很多幹部是帶著成熟的方案來的,推進的比較順利。 比如政權建設上,始終強調以人民利益為先,團結各種可以團結的力量,團結一切抗敵的力量,打擊分化敵對分子,爭取中間派。用劉子龍的話講:要在敵後也建立起來新社會的榜樣。 經濟建設上,既有漢北的經驗可以借鑑,也不能完全照搬漢北的經驗。畢竟這裡的鬥爭更復雜更尖銳。比如不可能一開始就大力推行漢北那樣的土地改革措施。 為了團結抗敵,根據地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策略,調動各階層的抗敵積極性;號召開展生產運動、自由貿易以活躍經濟;在根據地推行使用漢北使用的“抗敵幣”,確保貨幣穩定,確保人民的財富;同時執行計劃指導與供給制相結合,確保人民的基本生活。 這在真實的抗日戰爭中是有教訓的。 日軍在掠奪的同時,還定下了殘忍的毒計,在河北河南等地推行以棉代糧的政策。可是大家卻沒有及時識破敵人的詭計。再加之受自然災害的影響,造成了敵後普遍的大饑荒。 電影1942就是真實寫照。 而在根據地也同樣受到波及,不論是軍隊還是人民,生活都受到了極大的威脅。 部隊沒飯吃,逃亡嚴重;老百姓更是大量餓死。當時彭副總司令員給地方幹部開會,地方幹部都躺在炕上開會:實在是沒有力氣坐著了。 然而,根據地比淪陷區卻又好得多。因為有一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隊伍存在。八路軍把口糧省出來給老百姓,挖野菜也要跑到很遠的地方去挖,把村子附近的野菜讓給老百姓;軍隊去收屍、消毒,去給老百姓耕種。就這樣度過了最艱難的歲月,等到了大反攻的到來。 不過大饑荒也有個意想不到的好處,那就是敵人的掃蕩也少了很多:敵人也吃不飽飯,沒勁兒來掃蕩了。 除了這些策略外,還繼續反假幣、對敵投放假幣實行貨幣鬥爭,利用一切條件進行對外貿易,再加之背後有漢北的支援,根據地的經濟建設一直要好於淪陷區。 有了能打仗的軍隊和能保證基本生活的經濟,這樣的根據地就是鐵打的根據地。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在根據地開展以“抗敵救國”為目的的文化教育方針,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覺悟,開展新文化運動,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團結一心打擊敵人、度過最艱難的歲月。 就在劉子龍的部隊深入敵後,打擊敵人建立根據地的時候,正面戰場卻持續潰敗。 自從國府軍主動進攻滬市敵人之後,雙方在滬市不斷調兵遣將,投入海陸空三軍進行決戰。 國府軍最初想依靠漢斯家訓練過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