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裝甲兵訓練的同時,還進行了兩件大事,對劉子龍部隊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 第一件事就是軍銜制度改革。原先劉子龍部隊執行的是國府統一的軍銜制度,具體說叫做六等十八級。 六等就是將官、校官、尉官、准尉、士官、士兵。 十八級包括將官五級:三個上將等級,中將、少將;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士官:上士、中士、下士;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這個軍銜設定很不合理,中下級軍官還好,越到高階越不合理。甚至民間出現了“少將多如毛,中將到處有”的可笑現象。 當然,這和授予制度不嚴有很大關係。比如黑幫老大可以得少將中將,某軍閥上小學的兒子居然也可以授予上校軍銜! 當然劉子龍的部隊軍銜管理嚴格,但是他認為將軍銜尤其不合理。比如說少將中將,在神龍國軍隊序列中,少將普遍是旅長,師長就已經是中將了,到了軍長很多還是中將,甚至有的兵團司令、集團軍司令還是中將! 這就太不嚴肅了。 還有就是將軍太多。將軍既是軍銜也是榮譽,過多隻能影響軍隊戰鬥力。大膽借用蔣某人的一句話:“雖然我們打不過列強,但是我們的將軍是他們的好幾倍!” 針對這個情況,劉子龍對部隊軍銜進行了改革,要嚴格與職務相匹配。 士兵:分為上等兵、二等兵、一等兵、列兵四種。分別對應服役期四年計程車兵設計的。士官:下士(兩級)、中士(兩級)、上士(三級) 尉官:上尉(正連、副營)、中尉(正連、副連、老資格正排)、少尉(正排、副排)、准尉(副排); 校官:大校(副師、正旅)、上校(副旅、正團)、中校(正團、副團)、少校(正營)。之前劉子龍的部隊基本沒設定旅級單位,這次設定大校軍銜,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正旅職軍官設定的。、 並不是說要效仿國府軍在師團之間增設一個旅級單位,而是隨著特種兵的增多,要為了一些特種兵設定旅級單位。所以需要一個將軍之下的過渡軍銜。也是為了控制將軍的數量。 將官:一級上將(總指揮)、上將(正兵團級)、中將(副兵團級、正軍職)、少將(副軍職、正師職)。 既然重新授予了軍銜,那麼軍服也隨之有了變化。不過現在劉子龍並沒有獨立,所以不可能有自己的徽章,還是沿用國府統一標準。 但是重新設計樣式,讓其更好看、更有實用性。 軍服分兩種,一種是常服,採用中山裝式樣、大蓋帽,軍官配皮鞋,士兵配膠鞋。軍銜扛在肩上,領章作為軍兵種符號。比較正式的場合穿著的。 另一種是作訓服。顧名思義,作戰、訓練、生產活動時候穿。劉子龍結合穿越前的經驗,將作訓服上衣設計成夾克式樣,褲子做得更肥,袖口、褲口可以收緊。考慮到實際作戰訓練中的磨損情況,肩頭、肘關節、膝關節進行了加厚處理。而且多增加口袋,以便多攜帶各種需要的東西。軍銜則在領子上,軍帽為帶兩個釦子的小帽。 平時大部分時間穿作訓服,只有機關工作人員以常服為主。 新軍服質地更好。常服更筆挺、作訓服更耐髒耐磨。 隨著新軍裝和新軍銜落地,也標誌著劉子龍部隊的正規化建設又上了一個臺階。 另一件事情就是邱明率領的代表團與捷克的談判情況。 邱明拿回了長長的對方可售武器清單,劉子龍反覆看了三天,終於圈定了幾種產品。 第一種當然是最初的目的,LT-35輕型坦克。這種坦克並不能讓劉子龍滿意,他內心更傾向於像日後T-34那樣三大技術指標均衡、並且皮實不愛壞的坦克,但是此時實在是沒得挑。 第二種他一眼相中的,就是捷克生產的47毫米戰防炮。相比於目前裝備的37毫米戰防炮,射程直接遠了一倍,穿甲能力也加大了一倍,1200米的距離可以擊穿60毫米厚的鋼裝甲,這足以對付當時所有的腳盆雞坦克了! 當然重量也增加了不少,戰鬥全重從400多公斤直接增加到了600公斤以上。但是沒關係,有了汽車,這就不是問題。 之前只有37毫米一種戰防炮,以至於團級反坦克用它、到了師、軍兩級,甚至專業反坦克炮兵還用它,這是不合理的一件事情。47毫米炮雖然還是小口徑反坦克炮,但是總要比37毫米口徑炮更具有威力。 第三種就是該國生產的H3.105毫米榴彈炮。該炮的射程為11公里,比漢斯家的同口徑105毫米榴彈炮近了1公里,但是重量卻輕了不少,只有1.4噸,而漢斯家的卻達到了2噸。這樣一比較起來,比起減輕的重量,那點射程的優勢可以忽略不計了。 第四種更是讓劉子龍有些心醉了。那就是K系列150毫米重榴彈炮。畢竟儘管已經有了可以大規模列裝的105毫米榴彈炮,,但是105毫米口徑的炮彈其實還是砸不開堅固工事的。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