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該連為代表的各連隊,就是採取敵人步兵上來我就打、步兵下去我就躲的戰術跟進攻的鬼子周旋。 炮擊有效果,但是效果沒有想象的那麼大。 攻擊又是佯攻,而且防守火力一點不弱。 雖然全線激戰,但是陣地基本都比較穩固。個別陣地實在守不住了,則向後撤入下一道防線。關鍵的陣地等到入夜後,再組織部隊反擊回來。 打了七八天,腳盆雞炮彈沒少打,但是整條防線依然穩固。 氣吞山河的全線突破沒達成! 於是腳盆雞的攻勢漸漸衰落了下去,整條戰線進入了暫時的平靜階段。 趁此機會,部隊補充兵員和物資,並且重新加固工事。 而作為最高指揮者的劉子龍,則要把關鍵點放在預判敵人下一步進攻重心上面。 腳盆雞的全線進攻策略,明顯是太託大了。造成了平均使用兵力,消耗了大量的物資和人力,卻不見寸功。 他們接下來再積蓄物資,發動第二次全線進攻嗎? 肯定不會!如果是毛熊或者鷹醬,也許會。但是腳盆雞,他家窮的! 那麼敵人的重點進攻方向在哪裡?同時還要準確識別敵人的佯攻方向。這個問題太難了。 只能是一方面想盡辦法去搜集情報,一方面加緊對當面之敵的偵察工作。 劉子龍本寄希望於敵後各部隊的情報蒐集及破壞工作,但是為了打擊敵後武裝力量、支援前線的腳盆雞,特別從東北調入了23、24、25三個關東軍的師團,並配合大量的原有守備部隊及偽軍部隊,以超過二十萬人的兵力,開展了華北地區的治安整頓作戰。 此時敵後的劉子龍部隊,雖然也達到了二十萬人的規模,但是新兵太多!裝備和素質也比進入敵後初期有較大下降,因此戰鬥力不足。不具備與腳盆雞的部隊正面抗衡的能力。 在此情況下,劉子龍只能命令敵後各部隊以游擊戰、運動戰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儲存自己,另一方面盡力對敵人的後勤進行破壞。 儲存實力的目的,是為了等待反攻的時候,裡應外合,一舉成功! 針對目前敵人可能發動的重點進攻,劉子龍評估了對方突擊部隊的規模後,制定了三條應對方案。 第一,保持足夠的預備隊。整個19兵團目前集中了四個軍共十一個師(欠193師)。根據目前的戰場情況,將還處在休整狀態中的193師、66軍196師拉上前線進行休整。將其與64軍原有的三個師,共同擔任戰役預備隊任務。 第二,確保防線的縱深。在一些敵人可能發動進攻的重點地段,特別修建了不低於三道的防線。 第三,組建兩支快速縱隊,擔任堵缺口的重任。 快速縱隊要求以炮兵、步兵、騎兵、裝甲兵多兵種合成構成,目的就是要快。 快速縱隊包括一個坦克團、一個摩托化步兵營、一個騎兵團和一個炮兵團組成。 還是缺乏汽車,有限的汽車要優先供給炮兵和後勤部隊,能分給步兵機動的,就剩下不了多少了。 好在騎兵是可以當步兵用的。尤其當時的騎兵,其實已經是騎馬步兵了。作戰模式就是上馬行軍、下馬打仗。打完了騎上馬再走。 劉子龍還是比較重視騎乘衝鋒作戰的,也算是當時騎兵中的一個另類。 3月22日,鬼子的第二階段進攻開始了。其中三處高地,成了鬼子的進攻重點。 其中的天皇山陣地,由於三面突出,成了敵人重點進攻區域。而且更糟糕的在於,該山一旦被敵人佔領,向西是大片狹窄平原,並且有完善的公路系統,敵人可以憑藉機械化和摩托化部隊長驅直入,從而威脅很多部隊的側後方。 最壞的結果下,整個防線要再向西撤近百里。更關鍵的是,十幾萬大軍在此種情況下的撤退,是非常危險的。如果組織不好,甚至會有大潰敗的危險。 這與有組織的後撤是截然不同的。 天皇山陣地,最高峰海拔近700米,山上多灌木,駐守有191師的571團的一營,並且得到了相應的炮兵、高射炮兵的加強。 鑑於其位置重要,191師也將師團兩級炮兵火力對其進行了傾斜。而且戰前修築了堅固的工事,並且構築了大量深入半山的防炮洞。 劉子龍戰前視察之後就認為,如果腳盆雞選擇將這裡作為突破口,將對敵人造成重大的殺傷。 第一,工事非常堅固。陣地前沿,進行了廣泛的佈雷,並埋了很多木頭釺子,還設定了陷阱。必須有足夠強大的火力覆蓋並結合工兵排雷,才可能保障大部隊的衝擊。 而工事更是包括塹壕、交通壕、防炮洞,還有真假陣地。 主堡壘分為兩層,最上層為戰鬥室,下為交通壕。由於堡壘是凸出地面的,則用鋼筋混凝土構築。在此之上又鋪圓木四五層,再積土一米。 而堡壘四周則在水泥牆體的基礎上,則用裝滿砂石的汽油桶環繞。 修築後劉子龍專門命令150毫米榴彈炮進行直瞄轟擊,不但不能穿透牆體,而且裡面受到的震動也很輕微。 除了修築了堅守陣地的步兵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