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你幾路來,我就挑一路打。”
此時,十九兵團四個軍的主力,位於首府城外,已經構築了層層堅固的阻擊陣地。
而且坦克、重炮也集結於此,兵力將近二十萬。還有不少的自衛軍和安南民兵配合,各種物資準備充分。
反觀南下而來的國防軍部隊,雖然賬面數字有五十萬之眾,但是這半個多月來因為作戰、生病而損兵折將不說,還需要派兵駐守佔領區域、派兵掩護其交通線路,實際可以用來與我方作戰的部隊規模,已經只有三十萬左右。
更關鍵的是,比起我方以逸待勞、物資充足,這些南下的疲憊之師物資供應也出現了大問題。
當他們出現在首府城下的時候,立刻遭到了阻擊部隊的迎頭痛擊,疲態盡顯。
中基層官兵也呼籲部隊要趕緊休整、補充彈藥與糧食。
彈藥還是其次,更關鍵的是糧食。
可是漫長的補給線,又偏偏恰逢雨季,一路上還不停地遭到劉子龍部隊和安南遊擊隊的襲擊,每日能夠送到前線的糧食彈藥實在是杯水車薪。
深入安南的國府軍遇到的困境, 其實就是每個戰場上跟劉子龍部隊作戰的部隊遇到的困境。
而南安糟糕的天氣,更加劇了這種困境。
無奈之下,也只得就地籌糧。
但是首府周邊早就進行了堅壁清野,老百姓一個都找不到,糧食更是一顆都沒有,甚至沒成熟的莊稼也都割掉了。
部隊只好挖野菜、挖田鼠洞找糧食。
鈍于堅城之下、久攻不克,部隊又糧彈不濟、兵疲將惰,誰都知道已經到了危險境地。
屢次向國府求援,可是國府在淮河下游的大戰也接連受挫,有限的資源必須優先保障那裡。
因此對於安南部隊的支援,只能是杯水車薪,聊勝於無。
隨著內地戰場越來越不利,進駐安南的國府部隊有了撤兵的打算。
這一情況,也被劉子龍方面及時掌握了。
沒辦法,人心散了,部隊不好帶了。
根據計劃,國府軍宣佈懲罰“叛軍”的作戰行動獲得了勝利,為了尊重南安主權和領土完整,將陸續撤出安南。
這等於把如此重要的情報,拱手告訴了劉子龍。
然而,他們也不想想,雙方主力部隊還沒有面對面的打過一仗,劉子龍可能放他們走嗎?
這個事情,很多人看明白了,包括國府軍內部的不少將領。
而且有的人不僅僅看明白了,還透過逆向思維,找到了救命之道:比如國府軍的絕對精銳52軍。
這52軍乃是國府軍中戰鬥力響噹噹的部隊,戰鬥力不差於五大王牌,因此有“第六大主力”的美譽。
其麾下原有第2師和第25師,都是精銳之師。
現在第2師已經調出該軍,並在之前的宋城戰役中被我軍全殲,當時該師裝備有坦克、有鷹醬援助的105榴彈炮,足見該師是一支重點部隊,也是宋城戰役中敵三個師最強悍的一支。
而25師更了不起,它有個響噹噹的外號:“千里駒”師。
該師不僅善於快速行軍,達到“兵貴神速”的效果,而且擅長夜間作戰和長途奔襲。
這在國府軍中都是極其罕見的。
現在第2師雖然調出了該軍,但是該軍仍舊下屬第25師、第58師、第195三個師。
該軍的王牌戰力,是靠實打實的戰場打出來的。
遠在邊牆抗戰期間,25師就曾和劉子龍的部隊並肩作戰,雙方便產生了聯絡。
劉子龍部隊的強悍戰力,早在那時候就給25師的官兵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中不少當時的基層軍官,就想投靠劉子龍部隊,可惜一直沒機會;如今他們已經成為了52軍的中高階軍官,機會終於來了。
52軍的將領也清楚,此時起義,正是納投名狀的好機會,也是討價還價的好機會。
但是劉子龍也直言不諱地指出:這是貴軍最後的機會。
這讓52軍將領們才意識到,劉子龍是要將深入安南的部隊一網打盡。
對此,52軍提出了兩個條件:
第一,起義後部隊保持建制不變;
第二,所有官兵待遇不變,仍在原崗位。
劉子龍當即答覆全部照辦,並且明確表示:還要根據表現,給予立功獎勵。
由於在淮河下游戰場上,已經有不少國府軍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