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王牌軍連同其他部隊,共約十萬人的大軍攻入了空無一人的彭城。
應該說,現在國府軍的這個打法,也沒什麼問題。
畢竟全鷹醬械的部隊,又是戰功卓著的部隊,面對著僅僅三十萬的劉子龍部隊,真的沒有多大的安全擔心。
為了保證整體戰線的穩定,敵人的後續部隊也在跟進。
根據國府軍的作戰設想,以十萬大軍固守彭城,二十萬部隊分佈外圍進行保護,另以三十萬部隊作為機動兵團尋找“劉匪”軍主力進行決戰。
另外還有二十萬部隊在前運途中。
當時為了誘敵深入,故而劉子龍只將三十萬部隊擺在了這裡。
現在是以1:2的兵力對比開始了這場戰役。
六十萬對於三十萬,看上去兵力對比並不懸殊——畢竟以前劉子龍部隊的傷亡率,都是遠遠低於1:2的。
剛結束的潞州戰役,以兩千傷亡殲敵九萬,再往前在安南打高盧雞的部隊,也是打出了極高的交換比,甚至之前打鬼子的部隊,交換比也總是很驚人。
但是,那都有一個原因:我方以巧妙的軍事調動與軍事欺騙手段,以絕對優勢兵力與火力,對敵人形成了包圍態勢。
所以三十萬打六十萬不是不能打,而是要把戰略上的劣勢兵力對比,在區域性轉化為優勢兵力對比。
雖然國府軍一開始出於對劉子龍部隊戰鬥力的忌憚,而意圖採取抱團緊縮的戰術。
但是隨著兵鋒不斷北推,還是選擇了分別佔領的辦法。
對於這麼多大軍如何部署,無非是高度集中抱團與相對分散部署。
高度集中部署,雖然能夠確保戰鬥力,但等於把廣大空間還是讓給了劉子龍的部隊,任憑他們馳騁調動。畢竟這是剛剛奪過來的地方,老百姓還是向著劉子龍的。
分散部署,表面上看去確實佔領面更寬廣了,但是容易被劉子龍的部隊分別吃掉。
對此,國府軍的解決辦法就是:以普通部隊守城市,以精銳部隊和快速部隊在主要公路上機動,到處充當救火隊的角色。
劉子龍看到這個部署後,倒是覺得這個戰術比較適合自己,但是對於國府軍而言,這種看似最平衡的戰術,反而是給自己提供了最好的殲敵機會。
很快,親赴前線進行指揮的劉子龍,把目標選擇在了宋州。
宋州在彭城的西北方向,是國府軍整個陣型的最西北邊緣。國府軍以一個加強師在此駐紮,並以一個快速師在附近機動。
劉子龍經過判斷,認為該師屬於二流水平,而在短時間之內能夠增援到的部隊,大概有兩個師,其中有一個第2師具有較高戰鬥力。
針對這種情況,我軍決定採取圍點打援的戰術。
由於整個行軍過程都在我方控制區內,因此敵人毫無察覺。
根據作戰計劃,我方在46年9月18日,以21兵團的69軍包圍了宋城,以71軍插至宋城側後方,準備以伏擊手段對付增援之敵。
71軍先以一個師,用汽車星夜趕到宋城之下,同時讓大量的民兵也運動到宋城四周,完成了初步的包圍。
同時,擔任打援任務的69軍也以汽車運輸了一個師插至了其側後方,準備阻敵增援。
等到防守宋城的國府軍發現劉子龍部隊的時候,他們立刻將這一情況將上報國府剿總指揮部。
但是國府剿總指揮部猶豫了,竟然全天沒有任何命令下達。
就在這一天的猶豫時間,71軍又一個師趕到了宋城,完成了對該城的包圍;69軍的兩個師在敵人的主要來援方向,佈置下了口袋陣,嚴陣以待。
而國府軍對此一無所知。
原因就是我們所說過的,人民的支援。
在這個時間內,人民群眾組成的各民兵組織,已經把這塊土地的每個路口、村莊都嚴密控制起來,到處抓捕國府軍的偵察人員。
經過十九日一天的爭吵與猶豫,二十日一早,駐守宋城的這個師開始突圍。
而另外兩個師則向其靠攏,預計在21日三方會合,共同徐徐後撤。
但是,該師一出城,便遭到了我軍和地方民兵的聯合阻擊。
空前密集的火力,讓他們迅速龜縮回去,呼叫增援。
而增援部隊也被我軍防線所阻。
此時,最危險的並不是依城而守的那個師,反而是奉命增援的兩個師。
這兩個師連續攻擊了兩個晝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