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上有一座之前修建的大碉堡,裡面兩挺機槍正在對山下的兵營不停射擊。那支戰防槍,就是為了對付碉堡用的。 然而,他們很快就發現了碉堡內的匪徒有觀察死角。於是命令三挺機槍與碉堡內的機槍對射,佯裝正面攻擊;另派一個班攜帶衝鋒槍和手榴彈,從後面悄悄摸到碉堡跟前。從上方連續投入手榴彈。 這個碉堡很大,牆體也很厚,但是卻有個致命缺陷:沒有頂蓋。 手榴彈讓裡面的匪徒炸了群,五十多人不敢再反抗,迅速跑下山去。這個排趁機佔領了這個制高點,架起了機槍和迫擊炮。 也就在奪取北山制高點不久,南山制高點也被戰士們奪取了。 反應過來的敵人立刻組織兵力向兩個制高點進攻。 幾百名拿著各種雜式步槍的匪徒向山上圍攻,但是遭到了頑強地阻擊。機槍和迫擊炮負責壓制叛軍的機槍,步槍則負責將敵人一一點名,而衝鋒槍和手榴彈則負責消滅靠近碉堡的匪徒。 戰鬥一直持續到夜晚,敵人損失慘重,但是沒有取得絲毫進展。 然而,局勢並不樂觀,畢竟陷於敵人的重重包圍當中。 接下來的幾天,敵人並沒有發動大規模進攻。部隊趁此機會,對於各碉堡都進行了大量的補給。包括彈藥、糧食和淡水。 同時,又將各種繳獲的武器對農墾工人進行了武裝,又組織起來一百多人,協助進行縣城的防守。 於是,一邊抵禦敵人的進攻,一邊開展軍事訓練,居然令這幾千匪徒毫無辦法。 雙方武器差距之大可見一斑。而比武器差距更大的是軍事素質。 在此期間,上級曾派出部隊進行增援,但是卻中了土匪的埋伏,不僅僅造成增援失敗,還丟失了不少的武器。 這些武器被叛匪用來攻擊哈吾縣城的守軍,加大了部隊和工人們的損失。 其中最艱難的時候,敵人攻入縣城,攻陷了倉庫,但是很快又被副營長親自帶人奪了回去,保住了寶貴的糧食和彈藥。 堅守山南碉堡的九個人,六個重傷、一個犧牲,但是仍舊死死堅守碉堡,沒有後退半步。 好在該縣城由於地理位置重要,儲存有大量物資。 而且,在得知該縣情況不明後,玖原派出了飛機進行偵察。在確定縣城還在我軍手中後,對守軍進行了空投補給。讓部隊得以長期堅持下去。 就這樣,在胡青山的領導下,部隊堅守了一個多月,終於等來了援軍。 此次增援,上級沒有像上次那樣只派出三百人的部隊,而是抽調了騎兵、步兵、炮兵共兩千多人,擊潰了一路上匪徒的攔阻,迅速佔領了縣城周邊的多個制高點,然後從西、南兩個方向,發動了對敵人的進攻。 城內的部隊發覺援兵到達後,立刻指揮部隊也發動了攻擊,透過裡應外合徹底打垮了這夥匪徒。 戰後,該連隊受到了各級的表彰與獎勵,並且被授予了“鋼鐵連隊”的榮譽稱號。 此戰,只是當時整個西域平叛的一個代表性戰例。其實整個西域小規模的戰鬥一直在持續。這也是為什麼上級未能第一時間增援哈吾縣城的原因。 當時在廣袤的西域,總共駐有正規部隊十餘萬人,且逐漸發展成為以騎兵為主要兵種。相對於他們的這些土匪對手,這些部隊戰鬥力明顯強出不止一個檔次。 但是無奈人員太少,所以造成了四處小股的匪患猖獗。有的襲擊村落,有的伏擊小股運輸隊,或者在城鎮當中製造混亂。 而對於劉子龍也實在是無力應對,畢竟需要用兵的地方太多了。只能是一方面派部隊四處剿匪,一方面加快地方建設,透過地方的良性發展來逐漸消滅土匪的滋生根源。 這些農場的建設,也增強了社會穩定。當他們達到了一定規模後,就對這些本質是烏合之眾的土匪產生了巨大的鎮壓作用。 慢慢承擔起主要的剿匪作用。這些拿著槍的武裝工人,每到一處就協助部隊肅清匪患,然後開荒種地,並且建立起當地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 隨著糧食產量逐漸上升,也繁榮了當地的經濟、改善了人民生活,自然也讓當地百姓逐漸體會到了安居樂業的生活滋味,想去當土匪的越來越少;已經當了土匪的在家人和鄉親們的宣傳、感召下,也脫離土匪,回到家鄉成為了一名普通公民。 不過,這種開荒耕種,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其艱鉅性不亞於戰爭。 西域地形屬於“山夾盆地”,耕地只能集中於沿岸有綠洲的地方,所以實際耕地面積非常有限。 光進駐西域的部隊和機關單位,每年需要消耗的糧食至少在十萬噸以上,也只是勉強維持。 西域本來就糧食不夠吃,更不可能與百姓搶糧。因此這些都依賴於從內陸運輸過去。 不僅僅是這些農業工人,部隊在戰鬥之餘,也一起加入到農業生產當中。而且堅決貫徹不與民爭地的指示,只能是大量開墾戈壁灘上的荒地。 但是戈壁灘上黃沙漫天,土壤缺乏肥力,還缺乏水源。雖然能夠挖掘水渠,但是比內地困難許多,工程量是內地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