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喏!”
杜如晦上半身拱手之後,才說道:“自當今陛下登基以下,下官暗自觀察其種種所為,以及朝廷秉持陛下之意,推行的種種之政,心中一直很是擔憂。”
王君臨目光一閃,說道:“哦!如晦具體擔憂什麼,可暢所欲言。”
杜如晦說道:“陛下絲毫不惜百姓疾苦,自其登基以來,各種賦稅幾乎每年都有加重,四年以來的勞役比大隋立國以來二十多年加起來還要多,幾年間光是死在異鄉的勞役不下於百萬,而這百萬卻是男丁,每個男丁的死去,便有可能意味著一個家庭分崩離析,下官這幾年暗中查訪,注意到百姓怨氣漸重,而百姓被朝廷官府所逼,進山為寇,出海為盜者甚多。”
“如今朝廷兵強馬壯還好,宵小野心之輩不敢妄動,可一旦朝廷與異國開戰,不說吃了大敗仗,即使是相持不下,國內便很可能有人趁機生亂,而有一人起頭,恐怕會有不少人效仿,而且把持著朝廷中樞與地方大部分官位的門閥世家卻與皇帝並非是一條心,天下一旦生亂,恐怕各個門閥世家也會生出妄想,更會加劇大隋覆滅。”
說到這裡的時候,杜如晦的神色已經一片凝重,他注意到王君臨始終神色平靜,眸中同樣有沉重之色,頓時明白他的顧慮和擔憂,王君臨也已經想到。
杜如晦說到這裡,一咬牙,朝王君臨作揖道:“下官曾聽聞,每逢天下亂世,當有聖君子出,但下官從不相信這所謂聖君子是上天所定,下官以為這聖君子乃人力所為……”
“下官希望,大人能做這‘聖君’,不僅能救華夏之難,亦能解民之慍!”
杜如晦有自己的理想,希望能夠成為百官之首,以宰之天下,而且他還想著在他的努力下,天下間能夠根據每個人的身份地位不同,獲得相應的財富,即便是最貧賤的人,也能擁有自己的一些財富,而不被餓死。
正因為這個理想,
在原本的歷史上,他毫不猶豫辭去了大隋的官,暗中尋訪明君,後來便毫不猶豫去投靠李世民。
如今因為王君臨的出現,他的命運軌跡發生變化,但他這個人內在的東西卻沒有變化,反而因為情勢的發展,將自己心底深處最偉大的理想,寄託在了他效命的王君臨身上。
但話說到這裡,見王君臨始終面無表情,他卻又有些惶恐,畢竟王君臨還是大隋臣子,聽說對當今皇帝陛下極為忠心,而他剛才所說卻無疑於王君臨對大隋生出二心,所以他連忙誠惶誠恐地下拜請罪,同時想著還要對王君臨試探一下才行。
“起來,如晦快起來,如晦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才是士人當有的志向,我也甚為佩服。”
王君臨自然不會惱火生氣,相反他此時感慨之極,心想能夠名垂千古的一代名相,果然不是非凡人物,自己因為來自後世,知道歷史走向,所以知道大隋這駕馬車正在楊廣的駕馭下逐漸走向深淵,可是杜如晦憑藉自己的眼光和判斷得出同樣的結論,這就很厲害了。而且杜如晦話語中表現出的兼濟天下之心,卻讓他極為佩服。
經過今天一席談話,王君臨也漸漸對杜如晦有了更真實的瞭解。
杜如晦果然擁有成為一代名要的潛質或者說特點,玩弄陰謀詭計,幫王君臨對付起敵人來非常擅長且毫不留情,但在眼光和格局上卻非常宏大,而在治理一方上,卻又偏向於黃老的“無為而治”。
他扶起杜如晦,嘆道:“如晦所說朝廷弊政,我何嘗不知,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也是我的做人原則。”
王君臨若是來到太平盛世,或許就會謀個榮華富貴,享受人生,但既然是在隋末亂世,自然不能坐視數千萬百姓被塗炭,而眼看著大隋這駕馬車步入深淵,王君臨也沒有辦法將其拉停,只好在兼濟天下之前,先得救世。
杜如晦一聽王君臨果然認
可了他的話,他是個極為果斷之人,否則也不會有名傳千古的‘房謀杜斷’之說,所以他一咬牙說道:“大人,朝廷財政緊張,已經開始徵口賦,然下官以為這是在飲鴆止渴,大人剛說到會和皇帝討得密旨,其實也是利用皇帝急需增加錢稅的心理……”
杜如晦抬起頭,對王君臨說道:“今日下官斗膽言之,大隋現在,就像一輛在小徑上超乘且又超速而行的大車,陛下急著要做太多的事情,且又不顧百姓死活,大人前些日子也給下官說過,陛下又有意徵高句麗,此國雖小,但地處遼東之東,路途遙遠,且與突厥、吐谷渾以部落之國不同,高句麗一直效仿學習我華夏,國政、體制、文化已經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