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的,但卻不知道錢財珍貴,全都花銷了出去,這才在‘弟走從軍阿姨死,朝去暮來顏色故’之時,變得格外落魄,心不甘情不願的嫁給了商人為婦。
在士農工商依次排開的古代,嫁給一個商人,確實值不得驕傲,尤其是對於琵琶女這種帝都出身,又每日裡與權貴子弟,風流文士來往的人來說,商人更是不堪。
只可惜,在她容顏消逝之後,那些她所向往人全都毫無留戀的轉身離去,繼續用曾經追捧過她的方式,去追捧別人。
而她,也只能是委委屈屈的抱著曾經給她帶來無數名聲的琵琶,嫁給了特別瞧不起的商人……
這是一個沒有看清生活、認清自己,過分沉湎於過去的人……
隨著琵琶女的訴說,王慶先前因為琵琶曲而對琵琶女產生的那種敬仰的心思逐漸消失了,生出一種說不上輕視也說不上鄙夷的心情,只是在心中微微嘆息。
不是為琵琶女,而是為前往浮樑買茶的商人。
妓子的下場沒有幾個是好的,即便是清倌人在真遇到一些有權勢的人之後,也同樣的清不起來……年老之後被趕出,流落街頭也是常有之事。
比如北宋宣和年間東京的名妓秦妙觀,當年‘色冠都邑’,盛名之時,畫匠追著求著她讓他們畫她,然後在大街小巷出售。
然而再次與故人相遇之時,卻是蓬頭垢面,狀如乞丐,躲在屋簷下避雨,再小心翼翼的將腳伸出,接雨濯洗……狀況不可謂不悽慘。
削髮為尼就算是裡面結局好點的,不過這也有自願和非自願之分,自願是心如死灰,只願了此殘生,非自願的則是被紈絝豪紳逼迫,甚至於有些不得不自毀容貌,才能繼續苟活。
有些出嫁的家妓,是家主死了,又不願她們被被人染指,比如高聰就讓他的十幾名家妓‘燒指吞炭,出家為尼’
還有一些皇帝死後也會要求宮妓殉葬,或出家之類。
真出家的自然是想接借門清淨來修行,假出家則是將此視為一條活絡,把尼姑庵當作一個棲身之所。
因為道行不足,春心蕩漾則是常有之事,於是一些常來佈施的香客就有福了,供奉了虛擬的菩薩,就會有真實的女菩薩親自為他講解奧妙……一些本就風流,長得俊俏的和尚也有福了,再也不用擔心小和尚無處洗頭……
再有一些,就是自己當了鴇母,趁著自己青春年少之時買一個姿色不錯的小女兒當作養女,親自調教,傳授畢生親自實踐總結經驗,等自己年紀稍長,便讓養女接客,賺了一些錢財之後,再將本求利,把生意慢慢做大。
當然,一些在做鴇母的同時,技癢難耐之下,也會親自上陣,磨練一下多年實踐造就的一身本領,免得讓其丟失……
而更好一些的,便是嫁人了,不過做小妾的居多,所託非人的居多,一旦遇到了那種口是心非的衣冠禽獸,迎進門之後的新鮮感過後,一切都會變得冷淡起來。
而且因為出身的問題,不僅家中其餘人看不起,就連那男子都一樣有蔑視之心,之後便是悲劇的開始,玩膩之後被用來和別人交換,或者是重新被賣掉,都是常有之事……
王慶經歷過不少的古代世界,雖然比較悽慘,一次青樓都沒去過,但耳濡目染之下,對於古代妓子的狀況還是瞭解不少,和其他人相比,琵琶女的結果已經是非常之好了!
經過這近一個時辰的時間,他也大抵從一些細節上,弄明白了商人對琵琶女的感情。
在這個時候,浮樑茶並不是什麼好茶葉,也就是說商人在販賣浮樑茶的這個過程裡,並不能獲得暴利,而從他需要親自去到浮樑販茶,可以看出,他的家業也算的不太大,不是大富大貴之家。
而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卻願意拿出大量錢財為琵琶女購置這樣一艘看上去就價格不菲的兩層樓船,而且觀看船艙裡面的各種物件,以及琵琶女的穿著以及首飾等,無一下品。
一個賺錢不多的人,卻肯為她花這麼多的錢,這份感情裡面縱然夾雜著一些其它私慾之類,卻也超過了大多的人。
而琵琶女卻是越說越傷心,眼淚把妝都給衝花了,抽抽搭搭的說著:“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前去運茶沒法陪你,不去運茶無法養你……這確實很無奈,但這些也不能成為你哭哭啼啼意欲勾引白大詩人的理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