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白銀大量外流。
本來中國從1926年開始,白銀一直是流入量大於流出量,貨幣供給充裕。
從1932年開始,中國白銀開始外流。
1934年,受美國白銀政策影響,中國貨幣流出高達2.27億銀元。
光是1934年下半年,到1935年初,上海流通中銀元共減少2.3億元。
除一小部分流入內地外,其餘全部運往倫敦或美國。
“國外的貨物便宜比國內的還便宜,對老百姓得好事吧?”路承周對經濟沒什麼研究,他的專長是特工。
路承周覺得,只要是老百姓得實惠的事,就是好事。
“現在進口的貨物之所以便宜,是因為國際上白銀價格上漲,所以他們用貨物換銀元。有朝一日,我國都沒有銀元了,還拿什麼買貨物?你可能沒有注意到,目前國內的工廠企業,倒閉了不少。”劉有軍說。
他其實也不是很懂,但身處的位置不同,比路承周接觸到的資料更多。
面對白銀潮水般的外流,國民政府從1934年10月15日開始徵收白銀出口關稅和平衡稅,以減少白銀出口。
10月16日又設立外匯平市委員會,在必要時候干預外匯市場,以穩定外匯市場價格水平。
委員會根據市場形勢,委託中央銀行買賣外匯和金銀,平市基金則來源於政府徵收的白銀平衡稅和財政部。
但是,這些措施未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白銀外流問題,反而促使白銀走私盛行。
特別是日本政府,為打擊國民政府的金融政策,更是在佔領區內故意走私白銀,結果1935年銀元走私額高達1.5-2.3億元。
走私行為,看似一時為民眾提供了價格低廉的貨物,但從長遠來看,對中國的經濟卻是致命的。
“我以前還真沒這麼想過。”路承周似乎有些明白了。
“我這裡有個資料,1934年上海倒閉的工商企業,達有到了510家。而今年以後,倒閉企業數量達到恐怖的1065家。再這樣下去,不用幾年,我國還會有工商企業嗎?”劉有軍嘆息著說。
“也就是說,貨幣改革勢在必行。”路承周被這個資料嚇了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