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案事關三位郡主,牽扯背景過於深厚,京兆尹自然無法裁斷,早朝之時上報給了陌孤寒知道。
陌孤寒龍顏震怒:“天子腳下,法制之都,竟然就敢這樣仗勢好勇鬥狠,而且明目張膽地縱火行兇,不顧百姓安危,管中窺豹,可見一斑,這些郡主世子在自己封地之上是何等猖狂!”
陌孤寒那是一呼百應,他一開口,下面百官自然就有隨聲附和者。
“皇上此言絕非危言聳聽,自古以來,但凡位高權重者,子女紈袴膏粱者多,全都目無王法,仗勢欺人。”
“臣也有耳聞,尤其是南陵王手下握有重兵,在自己封地之內,一手遮天,百姓敢怒不敢言。”
一時間,對於三位藩王多有彈劾。
群臣裡自然也有與幾位藩王有交情者,此時一看風向不對,哪裡還敢插言?皆站立一旁,眼觀鼻,鼻觀心,檢視事態發展苗頭。
邵子卿上前一步,悠悠道:“此事影響過於惡劣,委實不能一笑置之,亂了我長安法紀。其根本就在於幾位藩王這些年來擁兵自重,過於自我膨脹。依微臣之見,應當宣召幾位藩王進京,小懲大誡,以儆效尤。”
陌孤寒餘怒未消,轉頭問辰王:“辰王之意何如?”
辰王不過略一思忖:“邵相言之有理,不過,三位藩王路途遙遠,若是宣召進京,未免有些勞師動眾。而且,三位郡主之間好像有些矛盾,三人齊聚京城,若是都愛女心切,見面未免會有口角矛盾。
此事,依照小王來看,不管起因為何,誰對誰錯,都有罪過。不如各打五十大板,給三位藩王各自下一道譴責書,斥責三位藩王縱女行兇,教女不嚴,依仗手中兵馬,亂我長安法紀。且看三位藩王是何反應。
若是認罪態度良好,知錯就改,賠償百姓損失,消除不良影響也就罷了。若是三位藩王據理力爭,不肯認錯,那就自然另當別論。”
陌孤寒心中早有計較,自然清楚絕對不能讓三位藩王齊聚京城,因此頷首道:“辰王顧慮極是,三位藩王勞苦功高,朕一直感念他們的功勞。此事也不想過甚追究。便依照辰王所言,立即頒下罪詔,命三位藩王深省己過,以觀後效。若是執迷不悟者,其世子想必也沒有世襲藩王的資格。”
幾位藩王剛剛還沉浸在對於韓玉初研製出來的諸葛連弩的震撼之中,各自的密報就已經送到了手裡。
送信的人將其間來龍去脈一說,三人起初時全都義憤填膺,覺得對方做事簡直欺人太甚,為了個選妃竟然不擇手段,將往日之間的情分也置之不顧了。
但是細咂摸咂摸,又都隱約覺得不對味兒。只是山高皇帝遠,不清楚究竟是怎樣的來龍去脈,也無法做出決斷。
緊跟著,陌孤寒的罪詔便快馬加鞭,送到了幾位藩王手裡。
罪詔上面說得清清楚楚,就是譴責幾位藩王擁兵自重,管教不嚴,致使世子郡主們仗勢欺人,如今整得整個京城民怨沸騰,因此皇上下旨,讓幾人全都自省悔過。
藩王們重金打點前來下旨的信使,又是好酒好菜地招待著,旁敲側擊地打聽當今皇上的心思。
信使將朝堂之上百官彈劾,皇上龍顏震怒一事一五一十地一說,幾人不約而同地心裡全都打起了小算盤。
皇上這下旨讓自己自省,分明就是想看看自己如何悔過,再定奪如何治罪。
自家不成器的女兒如何處置,倒是不甚打緊,這也不過就是個由頭,這罪名可是可大可小。
陌孤寒差遣了前往西安王處宣旨的大臣,與西安王暗中正有交情。
西安王就請求指點迷津。
這大臣也不瞞著,直白地告訴西安王:“雖然皇上並無撤藩之意,但是向來忌憚他南陵王手中的兵權,早有削減之意。俗話說樹大招風,便是這個意思。皇上此舉,應該就是有削減兵權之意。”
西安王不禁就是一怔:“我若交出兵權,豈不成了待宰羔羊?”
那大臣不屑一聲冷哼:“難道就憑藉你手中這點兵馬能與朝廷抗衡?你能抵擋得了太平將軍那三萬太平軍?那些血肉之軀能抵擋諸葛弓弩的威力?”
西安王又是一怔,想起前幾日收到的密報:“韓玉初改良過的那弓弩難道果真那樣誇張?”
大臣眯著眼:“你可知道今年皇后傷重之時,西涼人用血參換走了長安的三千弓弩?”
西安王點頭。
“一支血參可起死回生,那西涼國主年老體衰,卻甘心將血參拱手相讓,換了弓弩,你可知道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