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倉縣城雖然這幾年也加高加厚不少,甚至城內也有兩萬駐軍,但與黑風關、潼關這等雄關相比差遠了,所以徐世績帶人攻打了三日,陳倉縣城便搖搖欲墜,眼看著就要被攻破。
逼不得已之下,李世民只好改變最初定下的只守不出城野戰的策略,派褒國公、右衛大將軍段志玄統領六萬人馬,急趕而來救援陳倉縣城。
天祥三年,九月二十六日,陳倉縣東北十里處小平原,段志玄統領唐國以六萬精兵與徐世績帶領四萬精兵野戰。
激戰一開始,便讓本來料定至少不會敗的段志玄大吃一驚,心中寒冷一片。
段志玄當然知道同等兵力,他們唐國的軍隊還不是大安國的對手,所以他帶來了六萬人馬,想著他們如今也有手榴彈、炸藥包等火藥武器,而他統兵打仗的本事自認為不會輸給任何人,所以想著即使打不贏徐世績,但也應該半斤八兩,一時半會也不會敗。
誰料,戰況與他預想的大為不同。
唐軍依仗著兵力人數多了兩萬,武器裝備比瓦崗軍團差不了多少,雙方剛開始倒也打了個平風秋色,但是當雙手都同時以拋石機發射的火藥包,都在戰場上大肆使用手榴彈時,雙手的差距便體現了出來。
這種差距,一方面因為徐世績在統兵打仗方面,在歷史上是僅次於李靖的強悍存在,段志玄雖然也是大將之才,但是比起徐世績還差了一籌。
再加上徐世績自投效王君臨之後這六七年,苦學苦讀聶小雨親自編寫的大安國將官戰術戰略教材,與以往自己豐富的打仗經驗融會貫通,收穫很大。
其次,大安國基層將官在指揮運用火藥武器方面也普遍比唐國將官要熟練得多,更有經驗,要知道火藥武器發射和拋仍的時機不同、方向不同、距離不同,就會導致殺傷面積和殺傷效果明顯不同,對於這些方面大安國已經有了極為成熟的學習和訓練體系,將士們的經驗也更為豐富。
最後一個因素,便是大安國軍隊體制機制的優勢了,嚴謹的體制造就了嚴明的紀律,每一名士兵都不會因為旁邊戰友死傷而影響戰陣和持續殺敵,沒有命令更不會有絲毫後退。
但唐國的軍隊就不一樣了,一號傀儡只是讓唐國在武器裝備方面快要追上大安國的軍隊,但是在軍隊職業化的道路上還差得很遠。
這三個方面的差距綜合作用之下,導致唐國的死傷從一開始便要比瓦崗軍團要大得多,當唐國死傷人數積累達到近兩萬人,雙方兵力之比不斷拉近,唐國軍心漸漸動搖,士氣不斷受到打擊,最終漸漸出現潰敗之勢。
最終,戰爭持續了大半天的時間,唐軍大敗,段志玄大驚失色之下,留下五千人馬段後,丟下近兩萬具屍體,退回咸陽,收縮兵力。
…………
…………
潼關城和西邊的黑風關城還不同,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但自秦漢以來,潼關城便已經不是邊關,所以潼關城在很長一段時間其實都已經不是兵城,而是一座堪比郡城,乃至州城的大
城。
事實上,在隋朝的時候,潼關城本來就是潼關郡的郡城。
所以,潼關城內除了駐軍十萬外,還有近二十萬的百姓生活。
在大安國大軍兵臨潼關城外之前,一部分權貴和富商早早前往關中腹地,甚至往長安城轉移,但是絕大部分百姓依然在潼關城中。
不是他們不想離開,或者願意留下和軍隊死守潼關城,而是因為他們的家在潼關城,他們的財產、房產、商鋪等用以謀生的東西全部在潼關城,不是說離開就能夠離開的。
當然,這也與王君臨的軍隊紀律嚴明,從來不主動騷擾百姓、不搶百姓錢物、不欺辱婦女有關。
甚至大安國軍隊在立國的時候,王君臨親自參與,在紀律條例之外,又出.臺了戰時“三大紀律八項嚴禁”,而且在安全府有意宣傳之下,這個朗朗上口的“三大紀律八頂嚴禁”早已經在唐國境內傳開,甚至被百姓熟知。
而這件事情本身也是大安國對唐國意識形態領域鬥爭非常重要的一步佈局。
因為,這件事情直接致使唐國的百姓與唐國的軍隊割裂開了,讓大安國的軍隊在唐國百姓眼中不再是侵略者的身份,不會有仇恨反抗的心態,更不會讓唐國形成人民汪洋大海一般的戰爭。
李世民天縱奇才,雖然隱隱認識到了意識形態領域鬥爭的重要性,但因為其出身大貴族,又受時代思想的限制,還沒有認識到群眾的力量其實比軍隊的力量還要龐大、還要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