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來的路程會更加艱難,他不可能為了一些沒必要的東西分神。
說實話,即便是走到如今,他也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否則他早就去享受生活去了。
其實,想要掌控遠方集團這樣的一下集團企業真的很不容易,周方遠已經感覺到有些力不從心,他必須要繼續強化自身。
另外,有幾個企業成功的要素,是一定要注意的。
首先,能讓人和企業走向終極成功的,一定是願力。
無論創業還是打工,有沒有使命感,願力強不強,發心是什麼,非常重要。我投資這麼多企業,發現企業創立的第一天就已經註定它的使命和發心。很多企業發心不夠,願力不足,就會失敗。如果願力夠,能量足,未來面對再多的困難,也會堅持。
信心從哪來?來自於個人具備的條件,以及外界的認可。很多人並不是打算做一番事業的時候就集天時、地利、人和,99%的創業一開始都沒有條件。
沒有信心怎麼辦?要有決心,就是能發多大的願,有多強烈的願望想要成功,想要解決某個行業內的問題,想要為這個社會做點事情。
願力有分大或小,足還是虛。經營企業算小願力,能夠做點小生意,解決小困難,創造小价值。大願力則會做大事業,解決大困難,創造大價值。
“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難道還有其他原因嗎?”20世紀90年代,喬布斯迴歸蘋果公司後,重塑蘋果公司形象和文化,告訴員工、告訴顧客、告訴世界,蘋果公司存在是為了製造偉大的產品,而不是為了多高的股價,多高的市值。
很多發明和創造,都是靠這些發大願的先行者去替人類發明和創造的。他們思考行業問題、社會問題、世界問題,這些問題得以解決的背後,是一個人足夠大的願力。它足以支撐一個人去對抗黑暗、困難、艱澀、彷徨。
其次,真正成功的人,都在做這事。
成功的第二個基本要素,是認知。
時間是所有人最均衡的資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成就,核心差異就是思想和認知,它們共同決定了一個人的貧富和幸福程度。
老實說,大馬哥不比我們勤奮,但他的認知邊界比我們的都寬,思想高度比我們的都高。他的思考都是有深度的思考,他的勤奮都是有效率的勤奮,因此也就達到了比常人還高的境界。思想是分層次的,所以才會有無數問題,有無數種做法。大馬哥的成功不僅僅是努力的成功,更是思想和認知的成功。
思想比其他人高,你才可以做團隊的老大。
一家公司的老闆,應該將個人最多的時間花在提升自我認知上。“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企業家應注重“聞道”,天天去思考、學習,提高認知層次,創始人一定是靠思想和哲學領導企業,而不是靠比員工技能方面強多少。“一技之事”,是較低層次的事情。較高一層的是“術”,即戰術,更高一層的是“法”,即系統的打法,再高一層的是“道”,即本質和規律,比“道”還高一層的是“魂”,即思想、哲學和信仰。
靠“技”,人能掙幾十萬;靠“魂”,就可能做幾萬億的生意。大馬哥的“上三板斧”,使命、願景、價值觀,“下三板斧”,人才、組織、KPI,對應的正是上述這些層次結構。阿里幾千億美元的生意,靠的也正是這些。
再次,幹大事的人,從不放棄。
成功的第三個基本要素,是努力。
英國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了“一萬小時定律”,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
毫無疑問,任何事業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需要長期的、堅定不移的努力,有了願力做背書,做好足夠的基本功才能有好的結果。創業需要堅持,雖然努力是最不核心的競爭力,但它卻是幹成事的基礎。沒有容易走的路,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沒有容易得到的東西,容易得到的也將容易失去。世界上最容易掙的錢,全都寫在《刑法》裡了,誰敢掙這樣的錢,誰必付出應有的代價。
很多時候,有因可能無果,有大因可能只有小果,有多個因可能只有一個果。努力了很久,發現得到的很小,怎麼辦?不要放棄,持續耕耘,持續付出,收穫就在後頭。
不要以創業為苦,終日愁眉苦臉,而要把它當成一種修行,一種享受,以苦為樂,每天迭代一點,每天進步一點,為過程而活,不功利地為結果而活。
第四,決定成功的關鍵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