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07章 壹

50噸供6000人使用。2013年壹基金共計為名災區兒童發放壹基金溫暖包,以保障災區兒童的身心健康。

在抗震減災示範校園領域,壹基金邀請國內外多個知名設計師團隊根據各援建學校的不同特點,設計、建造出建築功能豐富、空間多樣的校園,併為學校配備了教學裝置,讓學校成為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的場所和社群的活動中心。計劃援建的8所抗震減災學校、14所鄉村幼兒園和20個避災運動場中,6所學校和11個避災運動場已竣工驗收並投入使用,6所幼兒園開工建設。同時,壹基金還計劃在雅安地區的100所學校開展“減災示範校園”專案,已完成前兩批共60所學校的專案活動,從教師能力建設、兒童安全教育、校園風險管理和校園安全文化建設四個方面,全面提升兒童自我保護以及學校減災和兒童保護的“軟”實力。

在抗震減災示範社群建設領域,壹基金立足於幫助援建農村社群提升自身應對未來災害的能力,聚焦安全農房、公共減災機制構建和農村技術人才培養,先後開展了農村工匠培訓、鋼結構抗震農房和社群減災中心建設。共培訓農村工匠2,054名,援建鋼結構抗震農房358套,10個社群減災中心已竣工投入使用。此外,壹基金還於2015年12月啟動了安全農家專案,透過組建社群志願者救援隊、完善社群災害應急預案、配備減災、救援物資及應急標識系統,提升社群“農戶-小組-村莊”三個層面的自救互救能力。

同時,壹基金還著眼於透過提高藝術和體育教育的質量,幫助災後地區的兒童在快樂中發展潛能。三年來,壹基金在雅安8個區縣開展了“壹樂園”專案,為學校改建音樂教室119間,提供了104套運動和遊樂設施,還為221名音樂和體育教師開展了教學技能培訓。

所以說,抗震救災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不是說把人救出來了,把廢墟清理了就完事兒了。城市的重建,生活的恢復,尤其是驅散老百姓內心的陰霾,都是需要時間的。生存不難,有吃有喝有地方遮風擋雨就能生存,但生活,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事情。而越是這樣的大型專案,以壹基金自己的力量,就越是需要全情的投入。所以有時候感覺某些災難發生的時候壹基金沒有出面,不是不想,而是它的體量實在做不到兼顧更多了。

壹基金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財力的並不僅僅只有蘆山一處。

2014年8月3日16:30,滇省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蹤,3143人受傷,受災人口達113.8萬人,災害損失主要集中在魯甸縣龍頭山鎮和火德紅鎮、巧家縣包穀堖鄉、會澤縣紙廠鄉等地。

地震發生後,壹基金協同政府和民間公益組織等合作伙伴先後開展了緊急救援、過渡安置工作。壹基金借鑑“4·20”蘆山地震重建工作經驗,在魯甸地震災區重點開展了以“減災為核心,建立韌性家園”為基本目標的重建工作,主要包括抗震減災示範社群、抗震減災示範校園和壹樂園專案,這一次,壹基金的表現更加成熟。

抗震減災示範社群——在魯甸地震發生前,當地農房以土木結構為主,土牆承重的結構形式無法滿足抗震需求的基礎構造要求,房屋整體抗震能力極低。在震後重建階段,壹基金積極探索,採用“集中點重建、散戶自建”的模式,開展鋼結構抗震農房援建。截止至2016年7月,壹家人已在魯甸縣、巧家縣和會澤縣援建完成734戶抗震農房,2612人直接受益。同時,針對社群減災能力薄弱的問題,壹基金以“人人公益”為核心理念,計劃於2016-2017年在魯甸震後地區的14個農村社群實施安全農家專案,透過組建社群志願者救援隊,完善社群災害應急預案,配備防災減災設施裝置、救援物資及應急標示系統,同時開展社群避難場所建設,提升“農戶-小組-村莊”三位一體的自救互救能力,幫助社群更好地應對未來潛在的災害。

抗震減災示範校園——在魯甸災後重建中,壹基金結合魯甸當地實際情況,與寶島知名設計師合作,力求設計、建造出以兒童為本的學校。2015年3月,由壹基金援建的魯甸縣龍頭山鎮光明小學教學樓竣工並投入使用,同年5月,光明小學教師宿舍投入使用;2015年9月,壹基金援建的魯甸縣火德紅鎮鵲落小學教學樓已投入使用,學生宿舍樓、教師宿舍樓和附屬幼兒園也已竣工,待驗收後將投入使用。未來,壹基金還計劃在魯甸10所學校開展“減災示範校園”專案,從教師能力建設、兒童安全教育、校園風險管理和校園安全文化四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