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80章 懲罰

親離,不堪重負,一家三口選擇輕生。好在這次輕生被及時救下來了,也準備回到京城好好生活。

女孩兒也發了一條動態,其中說道:“對不起,讓你們擔心了……我愛這個世界,因為世界上還有你們。”到這裡,本應該是個皆大歡喜的結局,網友們齊心協力拯救了三個人的生命。

然而10天后這家人再次輕生,這次他們沒有向外界發出任何求救訊號,等發現之後只有她母親一人活了下來。

重新翻看女孩兒的動態,下面各種謾罵的評論隨處可見,還都是超高讚的評論。當他們第一次自殺被救下來之後,鍵盤俠們開始了他們的行動,質疑、謾罵、侮辱、攻擊,劈頭蓋臉的砸了過來,甚至當事人的所有私人資訊都被貼到網路上。

終於,這位年輕的女孩兒和她的父親永遠的離開了。網路暴力的那一群人,會有罪惡感嗎?肯定是沒有的,他們不會覺得這個結果是因為他們造成的,他們會再次等待下一個值得他們“出手”的人。

像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澳洲14歲童星艾米、南鮮女星雪莉……

生命真的很脆弱,內心再怎麼強大的人,都經不住網際網路的語言暴力。

語言暴力是指謾罵、詆譭、藐視、嘲諷等侮辱歧視性的語言攻擊別人,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損害。表面上看語言暴力似乎比直接傷人要“斯文”一些,但事實上語言暴力給別人帶來的傷害卻更加深刻且持久。

語言暴力往往離不開“鍵盤俠”這個群體。事實上鍵盤俠並不僅僅存在於我們國家的網路平臺,國內外各大平臺都有鍵盤俠存在。他們喜歡跟人抬槓,喜歡有意或無意的侮辱嘲諷別人……並以此當做自己的樂趣。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產生了如此多的“擅長語言暴力”的鍵盤俠?我認為原因分為兩部分:主觀部分和客觀部分。

主觀部分的話,很簡單,因為這類群體希望在網路上獲得現實中難以獲得的認可。

這類群體的主要特徵就是生活中膽小怕事,遇事就跑。但在網路上卻是“見義勇為”、“正義感極強”。生活中曾經遇到夠能使其道德心理扭曲的事情,極其喜歡爭強好勝,喜歡不理性的發表極端觀點。

閱讀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文字表達能力都比較差,喜歡吵架,而且言論低俗、不堪入耳。現實生活中很少得到主流價值觀的認同,但網路世界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充當“輿論領袖”的地盤。

缺乏理性,卻又極度喜歡發揮自己好辯的本性。

一般正常人如果關於某個問題有爭議,那就肯定會產生辯論。正反雙方據理力爭,講道理、拼邏輯。但這些群體並不理解道理怎麼講,他也不會跟你講道理。他們不考慮任何後果,發言的目的就是為了自己能“念頭通達”,用無窮無盡的謾罵攻擊別人。

對於某個事件,他看到了片段內容,於是開始和所有與他意見相左的人吵架。因為他的生活、他的經歷讓他非常喜歡跟人辯論。生活中不敢,但網路上則可以放心大膽的發言。往往覺得自己正義感十足,事實上是他們自己思想與性格不成熟。

他們這叫辯論嗎?不,這叫吵架。語言暴力本身就是吵架,事件主人公就是他們唯一攻擊的物件,當事人將承受成千上萬的謾罵攻擊。辯論是要證據做支撐的,吵架則不需要。

客觀原因的話,主要還是因為網際網路的非理性和匿名性。

誠然,網際網路很早及開始了實名制,所有網路使用者必須透過實名制認證之後才可以在網路上發表言論。這個舉措也是為了減少網路上的不良資訊,提醒所有網民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但事實上即便到現在還是有很多APP並沒有強制要求使用者實名,即便發表不當言論依舊很難追責。

比如很多社交類、資訊類APP,上面充斥著大量的謾罵攻擊。如果認真追查這些使用者是肯定可以追蹤到的,但人數那麼多,這要如何追查?他們只是頂起了一個使用語言暴力的鍵盤俠作為他們的“輿論領袖”,沒有渠道能找到那些點贊這條留言的支持者。

鍵盤俠的非理性情緒化表達,在匿名性極強的網際網路上找到了充分發揮的場地。

尤其是等自媒體紅火起來之後,看看它們的標題就能看出來,平淡無奇的言論推薦後得不到點選,偏激煽情的言論卻總能get到人們的興奮點。

如果對這種匿名的、非理性情緒化的言論放任不管或者隨波逐流,那麼這種情緒就會在公共領域內迅速蔓延。破窗效應下,會將公共領域搞得烏煙瘴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