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97章 松浦的無奈

入股愛貝克思,周方遠當然願意了,這個不用說。

不過鬆浦勝人還有要求。

除了完全享受遠方集團在華夏的渠道以外,他還要享受米國的推特渠道,不僅如此,他還要求遠方集團所有投拍的好萊塢電影之中,每年最少要有三個愛貝克思地的明星。

前兩者都好說,唯有第三條,周方遠卻不能那麼容易答應他。

為什麼呢,首先,好萊塢電影雖然潛規則就是要豐富人種,要有多人種的演員出演,這也算是一種政治正確吧。但就算是這樣,選擇演員的數量也是有限的,畢竟主演就那麼多,配角也是有限的,龍套呢,肯定愛貝克思這邊也不能答應,所以三個名額是不可能的。按照遠方集團現在的能力,在米國投拍電影,能佔據主導權的,一年下來能有兩三部就已經是極限了,甚至都做不到這種程度。所以每年三個名額,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周方遠只能保證每年提供一個名額,具體選誰,那就不歸他管了,那時愛貝克思自己的事情。

雙方就這個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最終雙方都做出了讓步,松浦勝人不在咬著三個名額不放,而是放掉了其中兩個名額,不過也不是完全放掉。三個名額變成了兩個名額,只不過其中一個名額用在了好萊塢大片之上,一個名額用在了華夏國內,松浦勝人要求遠方集團必須每年給愛貝克思最少留下一個好萊塢名額,同時在華夏國內電影市場也給愛貝克思留下一個名額,這一點,周方遠就比較能接受了。說到底,他在國內的力量還是更加強大一點,讓他在國內給愛貝克思找幾個名額問題不大,但是如果讓他在好萊塢給愛貝克思留太多的名額,那是不可能的。

畢竟他還要照顧自家的明星,而且就算不說自家的了,南鮮那邊他難道就放著不管嗎?

總之,首要還是照顧國內,然後才是扶桑,最後是南鮮,畢竟好萊塢電影裡就算有“政治正確”的部分,也不能有太多的亞洲面孔,不然老外看著該發懵了。

就如同國人看老外總是分不清誰跟誰一樣,實際上老外看東亞人也是如此,亞裔這個詞,就是對東亞人種的統稱。無論是華夏人,還是扶桑人還是南鮮人,還是東南亞的那些國家,其實各自區分還是很清楚的。如果那一族亞裔內部的照片,讓各個東亞國家的人去區分的話,很容易就能區分。但是這些面孔,如果給老外,那就妥妥的分不清楚了。

換成國人也是一樣。

這可不是臉盲症,這種情況準確講應該叫做異族效應。其實就是指無法分清外國人的長相,這是由於我們在知覺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知覺窄化”。從表面看來,“異族效應”和“臉盲”的表現都是認不出人,前者認不出異族的臉,後者認不出大部分的臉,貌似只是範圍和嚴重程度不同。但是實際上,產生原因大不相同。

那麼什麼是“知覺窄化”?

有這麼一組實驗。

被試者是小嬰兒,他們不會說話,也不能像成人一樣聽懂實驗任務,所以研究人員採用“習慣化”正規化來進行這類實驗。他們會給嬰兒重複呈現一張面孔,直到他她不主動盯著這張圖片;一段時間後,再給嬰兒同時呈現兩張面孔,其中一張是之前出現過的,另外一張則是新的。研究人員根據嬰兒對兩張圖片的注視時間長短來判斷嬰兒對面孔識別能力。如果嬰兒的注視興趣或者注視時間主要集中在新異圖片上,就表明嬰兒能夠識別或辨別兩張圖片。

研究人員運用這個正規化實驗發現,無論出現的是人臉還是猴臉,6個月大的嬰兒對新異面孔的注視時間都顯著長於熟悉的面孔,這表明6個月大的嬰兒對人臉和猴臉都能進行很好的識別。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成人的實驗結果:成人對人臉有很好的識別能力,但對生、熟不同的猴臉的注視時間沒有顯著差異,這表明成人不能識別猴子這一非人類的面孔。這說明,成人對人臉的識別優於對非人臉的識別。

這就是知覺窄化,雖然很多人或許不願意承認,但事實就是如此,承認在認知方面,其實是弱於嬰兒的。嬰兒能分辨的事物,成人未必能分辨出來。

那麼我們是什麼時候開始變得知覺窄化的呢?

實驗繼續,這一次使用華夏人的嬰兒。實驗結果表明,嬰兒在3個月大時,對米國白人、華夏人以及非洲人的面孔都能進行很好的識別;6個月大時能夠識別華夏人和米國白人的面孔,不能識別非洲人面孔;9個月大時只能識別中國人的面孔,不能識別美國白人和非洲人的面孔。

這些研究說明,在我們知覺發展的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