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樂隊等。1970年代初期的偶像歌手仍以英文歌曲為主,著名的有陳美齡、陳秋霞等。
1974年許冠傑推出的專輯《鬼馬雙星》揭開了港島當代流行樂壇的序幕,1976年的經典大碟《半斤八兩》則標誌港島粵語流行歌的市場正式形成。
寶島方面,這一時期的音樂創作確實是要遠遠滯後於樂壇發展的,而且這一時期,扶桑才是亞洲音樂的中心,所以很多寶島歌手都會選擇去扶桑尋求發展,就算沒有遠赴海外的歌手,也會選擇去港島,這一時期,華語樂壇處於新生期,各種思想各種技法相互碰撞,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古舊與創新,這是華語樂壇的第一個巔峰期。無論是創作數量還是創作質量,較之更早的時期,都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大幅度的提升。
第二個巔峰期,就是八十年代的了。
80年代的港島樂壇是港島音樂史上最輝煌和最繽紛多彩的時段。
從許冠傑,羅文,林子祥,陳百強,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王傑領銜的樂壇潮流到Beyond、張學友的興起,出現了一大批的優秀歌手。80年代港島流行歌曲參照很多扶桑歌曲及西方音樂譬如搖滾、藍調、民歌。由於扶桑歌曲比較有時代感,改編歌曲成了一個熱潮。其中以《捕風的漢子》、《風繼續吹》等歌曲為代表。
1984年,標誌港島流行樂壇進入天王巨星的時代,第一個稱為天王巨星是譚詠麟,伴隨而來80年代其他最主要歌手也浮出水面張國榮、梅豔芳、林子祥、陳百強、葉倩文、林憶蓮、陳慧嫻、鍾鎮濤、關淑怡。港島本土樂隊也在這時期茁壯成熟。
80年代的寶島樂壇,是新陳代謝的時代,出現以大批優秀音樂人及歌手,其中以羅大佑,齊秦,王傑、周華健,李宗盛,卓依婷等為代表。90年代寶島歌壇,是國語歌曲主導地區,其中以王傑,齊秦,庾澄慶,小虎隊,林志穎、張宇、任賢齊風靡華人地區。卓依婷也在這一時期風靡東南亞和大陸地區。
這第二個巔峰期的代表屬性,就是穩定,最初的各種思想上的衝突和碰撞都已經漸漸過去,各種融合也幾近完成,創作數量和經典數量開始大幅度提升,人民群眾對於音樂的喜愛程度也不斷上升,真正開始出現天皇巨星超級巨星等名詞,為下一次的巔峰期打造了深厚的基礎。
緊接著,就是第三個巔峰期,是CD時代,也就是20世紀的最後幾年。
1990年代港島樂壇真正進入了巔峰時期,先有王傑獨領風騷,後有“四大天王”及王菲,鄭秀文等實力派天后代表。
1990年代之前,港島流行音樂歌手並不重視國語流行音樂,在這之前港島的國語流行歌曲大多是來自扶桑歌手作品,直至1990年代開始後,以張學友、劉德華為代表的港島“四大天王”開始進入寶島,新加坡以及大陸市場,以大量翻唱扶桑歌為主,這其中最為成功的亦是張學友,他的國語唱片《吻別》、《真愛新曲+精選》等均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令其事業登上高峰。在這個期間,同為港島“四大天王”之一劉德華以《忘情水》《如果你是我的傳說》等歌曲風靡整個粵語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