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電影公司本身已經沒有什麼關係了,最多是相互交叉持股,但也只有很小很小的,微不足道的一部分而已。
除此之外,米高梅還有其他經營專案,比如說摩登時代電影、帝高國際院線、Comcast電視等,甚至還有米高梅咖啡店,也算是米高梅帝國的外圍成員了。不過現在說這些已經沒什麼意義了,米高梅曾經的小弟們,如今已經全都變身成了龐然大物,扭過頭來再看米高梅自己,反而已經病入膏肓苟延殘喘,已經幾乎成了菜案上的一塊肉,而且還是非常肥的那種。
也難怪索尼會動心思呢。
要說米高梅現在日子不好過,看上去已經沒什麼價值了,但是真要說起來,不往遠說,就說好萊塢的其他公司。華納兄弟、派拉蒙等公司想不想收購米高梅?當然想了,這還用說嗎。但他們並不是為了收購完之後帶領米高梅起死回生,而是直接關掉米高梅影業!在他們看來,米高梅已經無可救藥了,沒有繼續經營下去的必要。
把所有部門都關掉,員工都開掉,重資產都賣掉,只留一個龐大的片庫就好了,對於其他影業公司來說,米高梅有價值的也只剩下片庫和片場了,其他的一切都已經毫無價值。
可是索尼就不一樣了,索尼收購米高梅,是為了獲得龐大的影片庫,來推動索尼的藍光光碟!
這不是電影行業的小事,而是關係到索尼集團的宏觀戰略!
同樣,康卡斯特也是這個道理。
他們收購米高梅,也不是為了米高梅這家殘廢的電影公司,而是為了透過米高梅片庫,推行絡點播,從而帶動康卡斯特的電信運營業務。這種奇葩的“目標”,和時代華納、迪士尼、維亞康姆、通用電氣的理念完全不同。不過沒關係,只要有錢就行了,沒人會在乎米高梅被賣出去以後會變成什麼樣。
米高梅原時空的售價是48億美元,其中30億是收購價格,剩下18億是米高梅的負債,而將近五十億美元的價格,也讓科克心滿意足了,有了這筆錢,他可以更加放心大膽的去玩他的酒店業務了。
然而在這場交易中,索尼其實只花費了3億美元,就拿到了米高梅的控制權。
索尼出資3億美元,佔股20%;康卡斯特出資3億美元,佔股20%;普羅維登斯股本合夥公司出資4億多美元,佔股29%;德克薩斯太平洋資本基金出資3億多美元,佔股21%;商品銀行合夥公司投資1億美元,佔股7%;四方集團投資0.45億美元,佔股3%。
剩餘的部分,是索尼等集團向華爾街的20多家銀行,以未來米高梅的資產為抵押舉債的。
這樣一來,索尼就能在花費最少代價的情況下,拿到米高梅的控制權,並順利得到了米高梅片庫中的存片,存片的數字超過了7600部!
這可是7600多部影片啊!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要知道,整個好萊塢的電影總存量,也就部左右。整個米國的電影倒是有數十萬部,但這裡面可大多都不屬於好萊塢電影,比如投資極低的B級片、成人片、進口片、電視電影等等。
這一筆收購案,索尼賺了,他們掌控了好萊塢近50%的片源,為發展藍光光碟,提供了最有利的保障
康卡斯特電視也賺了,他們和索尼合作,拿到了極大的片源,透過互聯點播業務,為電信運營提供了幫助
科克·科克裡安也賺了,他把米高梅賣了一個好價錢,大賺了一筆,繼續玩他的酒店業務去了!
然而,米高梅這家公司慘了。算上原本負責的18億美元,槓桿收購又負債的15億美元,總共負債已達到33億美元。以米高梅的經營能力,這麼大的債務壓力,能活幾年?能支付利息嗎?
事實上,米高梅確實沒堅持多久,到了原時空2009年的時候,米高梅就再也支撐不下去,正式宣告破產。索尼的3億美元打了水漂,但索尼影業發行了兩部007電影,早就把錢賺回來了,更何況藍光光碟,徹底打敗了。康卡斯特3億美元也打了水漂,但也透過影片點播、電信運營產業有了彌補。最慘的是華爾街,他們的投資、貸款,血本無歸!
這種以控股公司的方式槓桿收購很容易坑人,也順帶著把好萊塢的投資環境搞的一塌糊塗。
從那之後,華爾街的資金急速收縮,好萊塢出現了很多中東、亞洲的投資人。
當然了,這種局面總體來說對於周方遠這樣的人來說是有好處的,不過話說回來,收購米高梅的好處不是更大嗎?既然能得到更多的好處,他又何必捨本逐末呢?至於說索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