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
(紙製品計價方式相同,但更復雜,比如一個鞋盒,蕊,稜,皮,都要單算,再加上貼合成本)
所有產品的淨成本價格都是低於市場利潤差的,比如一件衣服,賣300,那麼它的出廠價應該在53塊錢左右,一臺空調5800,出廠價就是1500上下波動。這是淨差,在最終端銷售的時候,還要加上附加費用,運費,搬運人工費,儲存費用,終端店面費用均攤這些,這也是為什麼網購比實體店便宜的原因。
我們無論生產什麼,定價都要考慮周全,自家賣,全市,全省,全國,定價方式都是完全不同的,要考慮好,要不然擴張就等於死亡。
紙製品和塑膠製品的價格實際上都是一分一厘的談出來的,有很多時候,為了一分錢五厘錢能扯上半個月,這是真的。很多時候我們想像中鉅富大享們都是揮斥方遒,談笑間千萬百萬面不改色,其實不是,兩個千萬資產的商人在一起臉紅脖子粗的摳二分錢,這才是常態。
老寧原來給醫院供過驗尿盒,那一個小盒的五厘錢,到結算的時候可能就是幾萬,也許就是這批貨的全部利潤了。
而給阿美莉卡老禇供貨的時候,更是因為一個五公分寬的薄紙圈幾十公里來回跑十幾趟。
後來因為某些個人原因,把客戶交給了一個“朋友”離開奉天,現在“朋友”開著英菲尼迪到處慈善,之間也只剩一飯之恩了。
這也是一種計算失誤,成本與附加費用的關係沒有搞清楚,做事如此,做人也是如此。做事計算得失並不是叫人以利為重,而是要清楚自己的得失。清楚不是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