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下午,蘇景便帶著近一百錦衣衛趕往吳江。
到吳江的時候,已經是晚上了。
縣衙這邊有錦衣衛的人看守,當見到蘇景到來,而且蘇景已經成為百戶,這些人自然連忙拜見。
蘇景嘿嘿一笑,謂眾人道:“兄弟們今後不必客氣,以後大家就要同舟共濟了,只要各位待我蘇景如兄弟,我蘇景也絕對不虧待大家!這一次我們先到吳江來,相信你們也知道是來幹什麼的吧?嘿嘿,這可是一份肥差,平時有這種好事,肯定是東廠的人搶了過去,但是這一次嘛……哼,這個發財的機會,落到了我們兄弟手裡。”
楊全山出來說道:“各位弟兄,這一次毛巡撫派我們前來吳江縣衙,就是來徹底清查吳江縣令米提充這些年貪贓枉法的證據,以及追查那些不義之財。這可是一份美差,都好好給蘇百戶表現,到時候賞銀少不了你們的!”
聽到銀子,大家都是兩眼發光。
明朝對待官員是比較苛刻的,如果有人告訴你,在古代當官,做到三品大員卻會窮的叮噹響,工資還不夠全家的開銷用度,你一定會覺得荒謬可笑吧。但在明朝,這可是真事兒。明代的官員,常常“哭窮”,說自己的俸祿,“可謂至薄”。
就連清修《明史》的編纂者,都替明朝官員抱不平,說“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洪武二十九年,明太祖朱元璋規定了官員的工資水平:正一品,月俸米八十七石;從一品,七十四石;正二品,六十一石;從二品,四十八石;正三品,三十五石;從三品,二十六石;正四品,二十四石;從四品,二十一石;正五品,一十六石;從五品,一十四石;正六品,一十石;從六品,八石;正七品,七石五斗;從七品,七石;正八品,六石五斗;從八品,六石;正九品,五石五斗;從九品五石。這個規定,用糧食作為俸祿的計量單位,除了糧食以外,也按照品級給官員發一定數量的紙幣——“大明通行寶鈔”,但只是一種補充而已。一直到明朝滅亡,數值都基本不變。
其實,如果真按照朱元璋規定的這個標準來計算,明朝官員的俸祿,並不比前代低多少。即便是縣官,每月領取七石大米,也是足夠開銷的。但是這種情況並沒有持續多久,到了永樂年間,雖然紙面上的俸祿沒變,但官員們的實際工資卻大大減少了,原因很簡單:大明朝已經拿不出那麼多糧食發工資了!所以,只好透過“折色”,把糧食折算成同等價格的寶鈔這種手段,來發放俸祿。
把俸祿折算成大明通行寶鈔,更是件坑爹的事兒。因為紙幣在明朝貶值的一塌糊塗。弘治年間,一貫寶鈔,僅直銀三厘、錢二文;到了萬曆年間,即使是數百貫寶鈔,也“不值數十文錢”了。你要是拿著寶鈔去店鋪裡買東西,人家一定把你當神經病趕出來,這鈔票,老百姓根本不承認!
所以說明朝的官員,貪官很多,而且還形成了一種風氣……你不貪,那你就不合流,你還要養活一大家子,那對不起,你別吃飯了。
像錦衣衛中這些普通的親軍兵士,他們一年的俸祿這算成銀子,只有十幾兩,就連蘇景他這個百戶一年的俸祿,也就是一百兩銀子左右。
一百兩銀子對於普通之家還算是一筆鉅款,但對與蘇景來說,肯定不夠花。別的不說,就說蘇景那天晚上帶胡大志他們去得勝賭坊隨便玩了一會兒,就花掉了七十兩……
所以這些人都知道所謂的美差是指什麼,只要幫毛一鷺辦好了這件事情,最少每個人都能得到好幾十兩銀子的賞錢。
這幾乎是明著來‘分贓’了,可在魏忠賢當權的時期,這種事情卻是‘天經地義’,幾乎可以明著來的。
這也是楊全山為什麼敢把話說得這麼明白的原因,老實說,蘇景還有些忐忑呢,但他馬上就聽到了士兵們交頭接耳,紛紛表示跟著蘇百戶就是好、跟著蘇百戶有美差……
好吧,蘇景不擔心了,這些人分明‘有奶就是娘’嘛!
於是蘇景也不矯情,直接將賬簿上面修修改改,在米提充給黃克纘送銀子的賬簿上面這裡添一筆,那裡就是在米提充另外記賬的賬簿上面減一筆……
就這樣,三萬兩的出入被做了出來,蘇景又找來高路虎,對他說道:“高大哥,這幾日你們不是挑選了二十個靠得住的人嗎?你今晚就帶著這些人,將這兩箱銀子送到蘇州,悄悄交給毛巡撫……你切記要小心一些,這一箱銀子,可是一萬兩啊!”
高路虎點頭,問道:“四弟,我們兄弟分的銀子,沒問題了吧?”
蘇景點點頭,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