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歃血為盟這樣的對天的儀式,蘇景也算是放心了。
鄭芝龍肯定會馬上進攻許心素的,而且他也一定會成功。
那麼,蘇景接下來就得暫緩一下別的事務,專心幫助鄭芝龍做說客,去說服毛一鷺和李實等官員,好讓鄭芝龍不至於剛剛攻下廈門,就因為朝廷水師大軍的到來,而被迫轉移。
多餘的轉移,只會耽誤時間,誤了蘇景從南洋諸國引進糧食的計劃!
在小冰期時期,整個地球上許多國家都爆發了不同程度的天災,但許多靠近赤道的國家,比如東南亞、馬尼拉和澳大利亞以及非洲、加勒比海地區,卻是沒有這麼嚴重的災害。
所以,蘇景讓鄭芝龍到南洋諸國去尋覓糧食,也是迫不得已而為之。
當然,要想徹底幫助大明聽過這段艱難又持久的災害時期,還得靠那些乾旱中也能生長起來的農作物,所以這個最為重要。
蘇景在回程的時候,就和楊全山與高路虎商議,打算馬上給胡大志寫信,讓他帶人去廣東和交趾一帶,尋覓這些農作物的種子,最好是能夠大量地運回來。
之所以讓胡大志去,是因為蘇景的三個義兄之中,就他為人最為沉穩和厚重老實,他這樣的人,比較容易和當地的百姓打交道。
蘇景已經和鄭芝龍有了約定,但他覺得這可是關係到千萬百姓的生存大計,不能把全部的希望都寄託在一棵樹上,這樣會有吊死的危險。
倒不是蘇景不信任鄭芝龍,而是多一手辦法,也多一條道路。
回到海門之後,已經是在半個多月以後了。
這個時候,也已經到了三月底,張可大帶著春花與李貞娘回南京的訊息,蘇景現在也才知道。
不過蘇景倒沒有說什麼,張可大他們不在正好,蘇景他可以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他也不必第一時間就趕回南京,可以先回到揚州。
來揚州的目的,是為了見劉鐸。
蘇景見到劉鐸之後,便對劉鐸說了兩件事情。
第一,就是關於晉商的問題,蘇景表示對於晉商該打壓還是要打壓,不過手段卻是可以溫和一些,因為他現在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和這些狡猾的商人周旋。
第二,就是揚州和江都以及通州還有海門這些地方的海港,要全部想辦法把規模擴大到可以容納上千艘船隻的地步,而海港還要再次擴建,還要劉鐸準備更多的民夫。
第三,那就是關於漕運總督蘇茂,蘇景要劉鐸告知蘇茂,必須在四月中旬之前,從湖廣先運十萬石糧食過來,這是最低的限額。
進入四月中旬之後,江淮各地就會爆發糧食危機,到時候首先爆發的並不是天災,因為耕種才剛剛開始,並不是成熟季節。
但是,一些利慾薰心的商人,卻已經開始哄抬糧價一方面暗中囤積糧食,打算發難民財了。
有這個預見的原因,還得從蘇景剛來到這個世界不久的時候,上街買米說起。
當時是在吳江,米價的漲幅就已經很不正常了,按道理說這不應該。
蘇州可以說是江南水鄉,在這裡糧食從來就不是稀缺的,為什麼也會漲價漲得這麼兇殘?
正要解釋的話,那就只有一個,就是吳江當地的糧食,有外來的客商在大力收購,再加上朝廷抽調軍糧運往北方,結果導致糧價上漲的!
國難之時,民不聊生,但偏偏就有這樣的商人們為富不仁,居然賺取不義之財。
蘇景自然也很憎恨這樣的行為,因為正是有了這樣的人,才會讓天災大旱,讓更多的人失去性命與家園。
而現在,已經身在局中的蘇景,自然也要想想辦法,在不久的將來,把災情降低到最低!
對於蘇景說的,劉鐸倒是沒有像蘇景要求他打壓晉商那樣顯得為難,他對蘇景說道:“下官自當遵從蘇大人所言,與漕運總管蘇茂多多商議。不過依下官之見,既然我們籌糧是為了興建義倉抗擊天災大旱而準備的,那這能夠籌措的糧食自然是越多越好,不知道蘇大人以為下官所言,是否正確?”
好嘛,劉鐸還嫌蘇景給蘇茂定的目標小了。
蘇景當即笑道:“依我看,這十萬石食糧都難以籌措到手,如果劉大人與蘇大人真有辦法能夠籌措到更多的糧食,那自然是多多益善……”
劉鐸卻是很有自信,說道:“十萬石糧食,對於湖廣之地來說,不過九牛一毛吧?蘇大人,這又有何難?”
見到劉鐸這麼有信心,蘇景覺得這也是好事,就懶得去打擊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