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進一步穩定江淮的局勢,蘇景在揚州,還得逗留一些時日。
而且這些時間內,蘇景都是非常的忙碌。
除了要將那些剩餘下來的糧食,都分配到各地義倉之中,蘇景還有許多事情要做。
義倉成立的時候,可都是有拉倒當地鄉紳捐獻錢財的。
所以蘇景交給義倉的糧食,自然也要從義倉拿到相應的價格。
當然,江淮各地的義倉都是新成立不久的,也不可能擁有多少銀兩,所以蘇景不是賣糧給這些義倉,還是以捐贈大部分的名義,然後再賣一小部分。
但就是這樣,從江淮各地也有好多銀兩匯入。
當然,這個匯入可不是真正的匯進來,而是由士兵押過來。
所以蘇景還得忙著數錢……
除此之外,就是朱由檢說的,關於那些晉商店鋪和資產的問題。
朱由檢說得不錯,這些店鋪和資產,朝廷留著是沒用的,因為朝廷不能向商人一樣去做買賣呀!
市農工商,人們最看不起的就是商人,因為都覺得商人重利而寡情薄義,這樣的人就應該被大家排擠。
所以,朝廷不能成為寡情薄義的人,那樣的話便成了一個笑柄。
那麼這些店鋪和貨物都怎麼辦呢?
其實最好的處理方法,就像朱由檢想的那樣,去找柳眉,或者說是交給吳門商會。
以吳門商會的實力,要接手這些店鋪和貨物都不成問題。
可蘇景卻覺得還是應該避嫌,因為他和柳眉的事情,他不想鬧得眾人皆知,也不想在將來,讓人們太過注意這件事情。
所以,蘇景還有別的辦法。
這些店鋪,都位於江淮各州府,蘇景要找人接手,又不想選吳門商會,那自然是交給那些本地的鄉紳最好了。
鄉紳便是當地一些望族,大地主!
這些人之中,還有一些是曾經在朝中當官致仕的人物,也有家中正在朝中為官的子弟。
總而言之,或許這些鄉紳們單獨是沒有那麼強大的財力,可以接手這些店鋪貨物,但如果整個江淮地區的鄉紳都聚在一起,那力量可就大了!
就像徽州有徽商,杭州有杭商,山西有晉商,蘇州有吳門商會那樣。
江淮地區,也應該有些淮商才是!
要不然,這十里秦淮、歌舞揚州,豈不成了別人撈金的天堂?
蘇景覺得,這些當地的鄉紳,也應該聯合起來。
為什麼蘇景要這樣做呢?
他不是已經有了柳眉和她的吳門商會了嗎?
為什麼還要扶植一個淮商出來?
其實,這是有原因的。
有句俗話,叫做別把雞蛋都放到一個籃子裡。
蘇景想的就是這樣,吳門商會雖然是柳眉的會長,很可靠。
但蘇景也不可能,把將來他一手建立的海上絲綢之路的紅利,全部都給吳門商會一家。
那樣一來,便是一家獨大的局面,對於吳門商會來說這並不是什麼好事。
而且對於蘇景來說,風險也太大了。
萬一吳門商會之中,出現了什麼問題,那蘇景到時候怎麼辦?
所以蘇景坐鎮揚州,便聯絡了江淮地區許多的鄉紳,與他們一一商談。
蘇景也沒有把這些鄉紳全部著急起來,然後讓他們成立商會。
畢竟蘇景他又不是江淮地區的人,如果這樣做了,別人誰又會聽他的?
甚至,還有可能被這些鄉紳認為是居心叵測。
蘇景不需要著急,他只需要將這些店鋪和貨物,都交到鄉紳們的手裡,到時候這些人的家裡都有店鋪和生意了,那麼等時機成熟,商會自然而然就會建立起來的。
所以,蘇景只是隨便找了揚州當地一個普通的鄉紳,姓韋的,把他叫到衙門來,和他說了一下以店鋪和貨物換取糧食和錢財的事情。
這些鄉紳,就不必晉商和淮商了。
因為他們都家業都在揚州,所以根本不敢得罪朝廷,更不敢得罪像蘇景這樣的人,所以答應得很痛快。
當然,蘇景也沒有對鄉紳太苛刻,甚至還可以說是非常的讓利了。
比如說,意見位於揚州最熱鬧地段的店鋪,上下三層,至少能值上千兩銀子,蘇景賣給鄉紳,就只收六成到七成的價格。
本來蘇景只打算標價為原價五成左右的,但是擔心這些鄉紳壓價,所以調高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