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芝龍自然不會答應這種事情,讓自己的兄弟出去廝殺,而他卻躲在後邊苟且偷生,這不是他的風格,若他是這樣的人,也不會有這麼多忠心的手下一直跟隨著。
所以兩個弟弟的建議,他沒有聽取。
其實,如果蘇景在這裡,肯定也不會讓鄭芝龍上前線,因為這一次大明水師出征的意義並不大,只是要牽制荷蘭艦隊的主力罷了。
萬一鄭芝龍出了什麼事情,那豈不是會壞了蘇景的整個計劃?
當一個人站在一定的高度,擁有了一定的權勢,那他看待問題的角度也要發生一定的變化,從個人英雄主義,改成從大局觀出發,來看待和決定一切問題。
這是一個上位者必備的素質,否則縱然上位,也不過是一介莽夫,成不了大器。
澎湖列島是夷州島嶼最靠近福建的群島,數年前大明的水師曾經就是在這裡擊敗的荷蘭人,不過因為大明對海外並不重視,所以在戰勝荷蘭人之後並沒有乘勝追擊將之趕跑,於是荷蘭人得以繼續佔領夷洲。
和大明王朝的想法不一樣,鄭芝龍以前是跟最顏思齊這個大海梟的,顏思齊曾經在東瀛密謀發動叛亂失敗,後來帶領許多海商海盜轉移來到夷洲,成為最早開發這片島嶼的人。
後來顏思齊死了,鄭芝龍又跟隨李旦,再後來李旦也死了,於是他便開始上位,至今他的手下大多數都是以前跟隨顏思齊的人,至於那些不肯歸順鄭芝龍的,也在鄭芝龍攻下廈門之後,前來投靠的投靠,被征服的征服。
這樣一群人重新聚集在一起,他們的目光自然不在中原,而是繼續關注著海外。
所以,鄭芝龍的心裡,是希望能夠將荷蘭人徹底趕跑,把夷洲奪回來的。
以前他沒有這樣的實力,現在他成了大明福建水師的總兵,心裡自然有這樣的想法。
只不過時機目前還不成熟,而且明朝的天災也在某些程度上限制了他的野心。
因為現在明王朝自己焦頭爛額,不可能還會同意他發動戰爭去爭奪一片海外的土地。
所以他還得隱忍,等到蘇景說的時機。
而且鄭芝龍他自己也清楚,他還得更多地在明王朝的朝堂中找一些存在感,而他能夠為大明找到糧食,這就是最大的存在感了,甚至還會因此而受到朝廷重視。
所以這一次,鄭芝龍知道南洋的十船糧食不容有失。
而且這還只是第一次交易的數量,鄭芝龍已經委託東印度公司,在年內繼續幫他購置一些糧食,爭取年內再交易一次。
東印度公司雖然立足南洋,可是他們也一直都很想往東面發展,不過有荷蘭人的存在,加上大明實施海禁閉關鎖國,讓他們沒有這樣的路子,所以一直以來都只能想想,現在有了機會,自然不會拒絕鄭芝龍的要求,他們甚至還發動資源,遠洋運輸了許多糧食過來,只求開啟大明的市場。
這一次十船糧食,應該足夠江淮地區的百姓過冬了,不過對於整個大明王朝來說,卻只是杯水車薪,鄭芝龍正是因為知道這一點,才會和東印度公司達成友好的協議。
部署還戰略之後,鄭芝龍便開始一個人在書房內寫奏疏,他將這道奏疏定名為《降臣福建水師總兵上陳海外貿易三事》。
在這份奏疏中,鄭芝龍首先便提到了現在海盜的活躍情況,並且制定一個計劃,在半年之內清除整個福建沿海的大小海盜,並且將他們收編。
這些海盜,收編了能有什麼用呢?
當然有,鄭芝龍建議朝廷可以將這些海盜收編為水師,然後派遣他們往南洋諸國從事貿易。
海盜還會貿易嗎?
這就要提到第二點了,鄭芝龍陳述道:“臣久事海外,亦曾為海寇,甚知其心。其實海盜者,每半月或一月,甚至三月,未能劫掠成功者常有,故而多有不懈,久之眾皆生怨矣,不如海商,可以常年貿易,且利潤巨大!泰西諸國,多幕我大明生絲、茶葉、瓷器,甚至願意以金銀寶石換之,更何況糧食?”
鄭芝龍的意思,是把那些善於在海商劫掠的海盜都收編起來,然後派他們出去參加貿易,這樣一來他們就可以為大明帶回許多金銀財寶和糧食,而且因為這些人都是海盜出身,手裡有兵有戰船,所以有了他們存在,整個沿海都不用擔心會有人滋事。
然後便是第三點,鄭芝龍請求朝廷封他為招撫使,全力招撫和平衡這些海盜,並且確保海上運輸線的安全。最後,鄭芝龍還隱隱提起了夷洲這個地方。
他沉思許久,才在奏疏中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