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革命發生後的第三個月,各國的干涉力量已經就位。
現在的世界政治環境類似於兩千年前中原的戰國末期。——現在地球上已經沒有無主之地。任何一塊土地,如果不奪取,就面臨被敵人奪取拿來對付自己的風險
#
日本的兩隻艦隊率先抵達了紅海區域和北大西洋區域。開始參與歐洲政變,此時日本的戰略,就如民國早期的軍閥混戰,舊日本帝國在華夏上的佈置一樣。蠶食。
#
在東京最高軍事首腦會上,地圖上明確的顯示了日本現在要試圖蠶食的兩個地區。第一個地區是蘇伊士運河(印度洋和地中海交接),第二個地區是直布羅海峽(地中海和大西洋交接。)為全球六大黃金水道的兩個(其他四個分別是馬六甲,巴拿馬,非洲南端好望角,和南美南端麥哲倫海峽。)
論領土面積,日本現在遠超過去的日不落帝國。但是在全球霸權掌握上,卻無法稱為日不落帝國。日不落帝國的重要標準,就是對六大黃金水道的掌握。
全球原材料,全球工業產品。百分之九十都透過的這條道路,為世界大動脈。軍事力量只要控制這六個大動脈,哪怕在全球戰爭中也能保住這六個大動脈的控制,那麼就能領袖世界。
日本作為一個海權國家,想要實現八紘一宇的偉業,很明顯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
在印度洋上,海面上大的航母上,起飛了重型火力飛機。開始對的紅海地區的一系列的非己方軍事力量開始壓制。這一切行動非常順利。
因為在南洋地區的,盧穹的南華政權正在壓制暴力解決種族問題,守住馬六甲海峽,就已經是力量的極限,沒空在的印度洋地區阻礙日本從紅海方向,侵入歐洲。
而在中東地區的俄國勢力,到是有心想要干涉,但是似乎歐洲地區的革命感染了俄國,帝俄現在忙著應對背後的兩極聯盟。
#
當然也並不是沒有勢力給日本添堵。但是在大西洋上。新興的日本帝國遇到了對頭。北美的艦隊先帝國艦隊一步抵達了的英倫三島嶼,然後強勢介入的,直布羅陀地區。
北大西洋的事情情北美不會放任日本。原因很簡單,一旦讓日本控制了北大西洋地區,那麼從的夏威夷,到南美,再到西歐,太平洋陣營在地圖上對整個北美形成弧線的半包圍。
#
所以直布羅陀地區成了大國的博弈的焦點。
在北大西洋上,日本六百萬噸鋼鐵和北美七百四十萬噸鋼鐵,隔著六百公里的海面上,進行軍事對峙。雙方的無人戰機的在天空中嚴格的劃定了的兩個禁區,雙方均表現了強硬,對侵犯禁區的無人偵察機,都強硬開火擊毀。
這種衝突危機,比古巴核導彈危機還要危險。至少古巴核導彈危機,美軍沒有直接和蘇聯集團軍事力量。而現在兩隻艦隊硬對硬的隔著五百公里對峙,看起來隨時有擦槍走火的奉獻。
#
事實上,兩方在某種程度上已經交火了。
在歐洲大西洋海岸線上,雙方潛艇已經開始了靠近歐洲西海岸線,雙方都派遣特種部隊潛入了的歐洲地區。
這些部隊人數負責偵查任務,他們已經將大量的資料傳回了的雙方的艦隊叢集,在兩方艦隊的總指揮部介面上,歐洲地圖的一個個打擊座標已經標註。
#
這場海上對峙持續了四個月,在這極為漫長的時間中,但是雙方水面艦艇並沒有爆發大規模海戰。
或許雙方海軍指揮官誰也都沒有把握消滅對方。而一旦己方的在海戰中輸了,會造成整篇大西洋區域的戰略局勢改變。過大的代價又會讓的雙方的海軍指揮官不得不保守。
而且相對於陸軍而海軍的後勤補給,海上戰艦的損耗度,比陸地同級別的軍團要小的多又給了兩方指揮官在將戰爭拖下去的條件。就像一戰時期,陸地上打的一團火熱,公海艦隊和皇家海軍對峙了很長的時間,最後只在日德蘭扭捏的碰了一下。
#
兩大強權在大西洋上猶豫的過程中,給了歐陸上革命勢力一絲機會。在短短三個月中勝利的天平開始傾斜。
儘管歐洲的革命一方的軍團,擁有的機械化武備近視是吉普車這一類的輕裝車輛。歐洲一方的軍團是重型坦克。雙方在火力根本不是一個級別。但是戰場的性質和第四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不同。在第四次世界大戰中,重型坦克在裝甲和火力上在正面戰場上是無敵的。裝甲叢集為攻城拔寨的首選,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