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為二戰後世界規則的一條底線。這條規則雖然在很多人看來是一個笑話,幾百個無核國家參與全球無核大會簽署禁核條約,但是所有的有核國家一個都不參加。但是事實上這個底線是存在的,自二戰後沒有一場戰爭中動用了核武器。
第一代裂變核彈,第二代核聚核彈,第三代小型化功能性核彈,增強輻射彈(中子彈),和弱剩餘輻射彈(衝擊波彈效果與中子彈正好相反)核彈技術一直在研發,但是在二戰後人類的底線一直在約束這種武器投入戰鬥。這就像盧安能力開發了一階又一階,始終在慫著。
從多條時間線來看,三戰的標誌就是核武器大規模使用,而世界大戰的標準就是國家為了勝利用盡一切手段,科技到達了核武器時代,卻因為底線沒有使用核武器。那就肯定算不上世界大戰。
這條底線就破掉了,這條底線破掉之後,也就意味著和平年代結束了。
孟位的歷史線二十二世紀,醫療技術進步極大,各種人工器官的製作,幹細胞療法,以及各種定向靶細胞的藥物能夠處理核輻射後遺症;在加上鋼筋混凝土的建築的增多對核輻射有強大的抵消性;以及各種偵查衛星以及雷達系統網能夠給大國爭取十分鐘防禦核打擊的寶貴時間。這才讓人類在二十二世紀有邁過底線的膽子。因為戰爭雙方都準備好了。利益是在無法用談判斡旋,所以撕破這條線。用核大棒和對面講道理了。
而現在在主世界上。
當澳洲北部港灣中的核爆閃光被全球的偵測儀器記錄後,各大報紙頭條上均出現了相關行文,各個網路上,紛紛擾擾,這紛紛擾擾中甚至有一些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人宣揚用核彈炸回去。似乎還沒沒認清楚這條線撕破的後果。
第三次世界大戰不是駕駛者五代戰機一挑十,也並不是駕駛先進坦克對無反應裝甲無自動火控的二代坦克進行打靶。更不是用轟炸機在敵國空域如入無人之境的轟炸,
如果將未來戰爭看成海灣戰爭那種模式,那就會產錯覺,這種錯覺是“二十一世紀世界主要強國之間戰爭科技已經巨大代差。”
沒錯的確是有代差,那是在無核戰鬥中可以有代差。就像在冷兵器時代,全身板甲自小訓練的騎士 和農夫之間的代差,前提是農夫手裡沒重火槍。
而一旦有了核武,電子科技的發展軍事優勢就無法造就零傷亡的代差了。第一枚核彈在太空爆炸癱瘓所有電磁裝置,然後一批核導彈(慣性和星光制導不依靠衛星)直接無腦的砸到大城市上。然後在大部分城市在核爆打擊後,恢復城市功能,戰爭正章才開始。
澳洲北部核爆發生後,各國網路上輿論叫囂戰爭的人有很多,但是在輿論中,沒有任何一條狂躁的輿論假設自己城市遭受核轟炸下繼續戰爭的情況。
此時世界民眾一如一戰前列強國民,習慣用過去戰爭來判斷未來的戰爭代價,對即將到來的戰爭一無所知。
而此時在上層,這顆自二戰結束後以來的第一枚核彈在太平洋上炸響時。給各國政要衝擊不下於二十世紀,原子武器首次應用於戰場。各國政治要員立刻開始電話通話。
二十世紀核武器初現帶來的是威懾紀元,而威懾時代結束後給人帶來的大淘汰時期。
時間線上即將發生的就是孟位歷史線上發生的事情,不過更糟糕。
在孟位時間線上無論人們在二戰後的和平年代,如何宣揚人權,宣揚平等,到了三戰社會大淘汰都會無可避免的發生。
二戰後人類走到資訊時代,安享和平的時候,各國政治口號宣揚的是不願意放棄任何一個人。
西方的領導人為了拉選票,甚至一言一行都不願意得罪少數派。這些少數派,可以是極端女權主義,可以動物保護主義,可以同性戀群體。任何得罪少數派的行為,都會被這些少數派追著口誅筆伐。 而東方也是如此不斷的關注自己範圍上的貧困人口,試圖完成共同富裕的口號。在公共輿論中,也一直偏向於弱勢群體。
然而三戰開始,世界各國的氣氛就從“不放棄任何一個人”變成“先保住最重要的人”孟位那一世,有的人撤到了後方,有的人留在了前線。
在核爆被檢測到三個小時後,東方大地上各級政府得到中央命令檢查物資倉庫的戰略儲備和各個地鐵系統。各個單位進行人力清點。然而就是各個部門的部長頻頻低調到達中西部地區視察工作。
遠在黔地的盧安看到了網路上下達全面資訊監管後的公告後,感覺到時光倒流上一世。因為上述這些步驟都是和孟位歷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