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0章 復聖府
王老巡撫與柳鵬都是地地道道的黃縣人,而且兩家之間的親密關係已經維持了足足十幾年之久,雖然說海北鎮一飛沖天,但是柳鵬什麼時候都沒有冷落過王繼光王老巡撫,哪怕是這幾年遼南軍務急如星火,但是柳鵬還是時不時上門拜訪王繼光。
即使柳鵬來不了,但柳鵬還是常會派自己的一位夫人代替自己上門拜訪王老巡撫,因此大家一致認為王繼光老巡撫對柳鵬有著驚人的影響力。
而正是這種驚人的影響力,讓大家對王繼光寄以了厚望,認為只要王繼光開口,山東的文脈傳承就能延續下去了。
只是王繼光的看法卻與大家不同,他笑著說道:“老夫已經在野已經快四十年了,已經老朽不堪了,你們與其找我,不如找招遠的楊氏兄弟……”
問題在於楊氏兄弟雖然是出了名的道學先生,但是他們既然是道學先生自然就滑頭得很,從來給句承諾。
雖然他們兄弟的身家性命都是道學本領打拼出來的,但是在這件事情卻從來沒真正松過口,頂多是旁敲側擊提醒柳鵬兩句,卻從來不肯在這個問題上與柳鵬進行任何對抗。
因此大家覺得王老巡撫當年敢把張居正拉下馬,是大明有名的剛烈臣子,現在讓他出面勸說柳鵬是最合適的選擇:“王老巡撫,這件事情恐怕是非你莫屬,楊氏兄弟份量不夠啊!”
“是啊!楊氏兄弟實在上不了檯面啊,非得您親自出馬不可!”
“只有王老巡撫才有資格好好勸一勸柳督撫,畢竟除了您,恐怕誰也勸不動柳督撫。”
對於這群人的懇求,王繼光這位老巡撫當然答應下來了:“大家的來意我已經知道了,大家請放心好了,你們說的一切我都會轉達給柳督撫,讓他明白大家的心意!”
“我也是讀聖賢書長大的,不會忘了本,大家關代的事情我都會記得心底,當作自己家裡的事情!”
“我與柳督撫都是黃縣同鄉,只要有機會,我會跟他好好說一說!”
只是嘴上這麼說,王繼光卻沒把這些人的請求放在心底,現在說什麼道德文章關鍵時刻能頂什麼用處?
一點用處也沒有!對王家毫無好處。
他們只說自己當年參倒了張居正張太嶽,但是他們卻忘記了王繼光也是被人參倒以致在野近四十年,現在的王繼光就沒有了當年的雄心壯志,考慮更多的是家族的存承問題。
要知道,柳鵬當初讓黃縣人打大眼井,王繼光可是縣內第一個站出支援柳鵬的名門大族,而這些年海北鎮蒸蒸日上,王繼光作為黃縣老鄉也是水漲船高。
朝廷固然需要王繼光這麼一位德高望眾的老巡撫在地方上牽制柳鵬,但是柳鵬也非常需要王繼光這麼一位老巡撫站出來點綴一下場面,所以海北鎮把王繼光捧到很高的地位,但是王繼光很清楚什麼話應當講,什麼話不應當講。
王繼光不認為自己如實轉達這些所謂事關“天下文脈”、“山東文氣”的言語會讓柳鵬心花怒放,海北鎮找個點綴場面的老進士、老舉人還不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因此他考慮的是更深層次的問題。
既然這些讀聖賢書的讀書人公然反對柳鵬“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西兼顧”的思想體系,那麼自己應當如何巧妙利用自己與柳鵬之間的良好關係,把這套理論體系披上一個高大上的旗號重新吸收一批讀書人過來支援海北鎮。
雖然王繼光接受的是最傳統的舊式教育還中過進士當過言官,但是王繼光並不認為這些讀書人所謂“盡罷西學”的主張能獲得成功。
至於原因自然很簡單,柳鵬之所以能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海北鎮之所以蒸蒸日上獨霸遼海,就是因為引進了大量的西學知識與西洋作物,沒有西學建立的這套知識體系就沒有今日的海北鎮。
如果“盡罷西學”,就象讓普通的農夫不再種植花生、玉米、番薯這種西洋作物一樣,已經是不可能的一件事,不管以後如何風雲變幻,西學肯定在海北鎮的官方體系之中佔有一席之地,至不濟也有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地位。
因此王繼光現在考慮的問題並不是象這些有心人那樣如何勸說柳鵬獨尊儒術,而是怎麼樣將柳鵬這一套“中西兼顧”、“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理論體系與中國最傳統的道德文章結合起來,最後他突然一拍大腿想到了什麼。
“既然都說自己是讀聖賢書長大的?那讓聖人府出面不就行了!”
他知道孔府在最近這種“盡罷西學”的思潮之中絕對出了大力,孔府對於西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