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在青銅鼎那繁複的花紋下,隱約有一幅異獸的圖案,每尊青銅鼎上的異獸都各有不同,這九隻異獸正是那龍之九子。
這時那已經近七十歲的啟猛的撲到那禹黃金的屍骨上,捧著那還溫熱的禹的黃金頭骨號啕大哭起來,哭過一陣之後,那啟一手託著自己父親禹的黃金頭骨,一手奮力將自己父親所留下的那重有一百七十餘斤的丈八開山槊舉過頭頂,見到這一幕,原本因為禹的突然死亡而呆立不動的眾人,紛紛朝啟跪下叩首,將啟視為禹的接班人。
而禹死亡的真相由於太過詭異,所以史書上沒有記載,只留下禹在位十年秋率大臣東巡狩,由於旅途勞頓,行至會稽山時,突發急病而死。而啟就將那禹的黃金屍骨安葬在會稽山,禹用九鼎祭天之所。
禹死後那訊息很快傳了出去,伯益在帝都之中得到了訊息,以為天下從此就是自己的了,便大張旗鼓地在帝都陽城即位稱王,坐上了天子之位。
啟當時正在會稽山給父親發喪,聞訊十分惱怒,心想,天下是我父親打下的,而且父親在死之前,分明是用手指了我,把我定為繼承人,王位應該由我來繼承,你伯益不過是一個搖唇鼓舌的說客,有什麼資格當一國之君!於是,便以為父弔喪為名,率軍隊趕奔帝都,要與伯益爭奪王位。可是啟並沒有說出,這禹身亡的真相分明是自己和那巫教長老做了手腳,那禹死亡之前之所以指著自己的兒子啟,分明是猜到了事情的真相。
而且這伯益可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搖唇鼓舌之輩。伯益他也是出身於貴族世家的一個大人物。相傳伯益為少昊氏後裔,史書上又稱他為益、柏益、伯翳、化益、大費。出身並不比那啟差多少,算起來兩人還是親戚。
第一百五十五至一百五十六章啟立為王
第一百五十五至一百五十六章啟立為王
這伯益天生奇才,少年時代便因為善於調訓鳥獸,又懂得鳥獸之語,所以他能獨自在山中與鳥獸一起玩耍,而不為鳥獸所傷。舜政權時,他入朝為官,後到了禹治水時,他積極參與治水,並多次立功。被舜帝任命為執掌山澤之虞官。因他協助禹治水有功,被賜姓為贏,封於費,故又稱費侯。伯益他是那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的先祖,歷史上著名的秦始皇和趙武靈王都是他的後代。
伯益在朝為官時,柔韌有餘,鋒芒不足,算是一個十足的老好人。在禹稱帝以後,最初立皋陶為帝位繼承人,可是不到一年皋陶就飛昇了。在眾人的要求禹再次選則繼承人的時候,禹便徵求群臣的意見,讓他們推舉新的帝位繼承人。於是,群臣都異口同聲地推薦伯益。
其實禹本意是要傳位給兒子啟,但兒子的人緣不好,人氣不旺,推薦票寥寥無幾,他也無可奈何。雖然伯益的支援率很高,但禹並不想傳位給他。因為禹覺得伯益雖然有大賢之名,但他處事因循守舊,沒有大刀闊斧的改革氣概,根本不適合作君王。只是群臣都一致擁護他,所以禹又不好駁了大家的面子,只好勉強答應立他為帝位繼承人。不過,他暗中卻把朝中的軍政大權交給了兒子啟,其用意是可想而知的。
在當時總攬朝政負責監國的伯益聽聞禹身亡之後,立刻組織滿朝文武官員商議為禹王治喪。這伯益一面派遣朝廷的重臣組成辦理喪事的機構,一邊與夏后氏的直系子孫一起趕奔會稽山,為禹王舉行喪禮;又一面使人在殿外設立靈堂,讓朝中官員和城中百姓都輪流前往靈堂拜祭。
而在這時朝中那些擁護伯益稱王的人紛紛向伯益建議,說國中不可一日無主,您既然是先王指定的帝位繼承人,就應該及早即位,以穩定天下民心。
伯益覺得如今先王剛剛去世,那夏后氏的子孫又都不在都城,此時即位稱王未免不合時宜。群臣卻認為沒什麼不合適的,王位的繼承人是法定的,遲早即位都是一樣。伯益覺得大家說得也很有道理,便和幾位主事的大臣商議,選擇了良辰吉日,祭拜天地神明和歷代先王,正式登上了王位。
就在伯益即位稱王的同時,這禹的子孫和朝廷派出的治喪官員,也正在那會稽山為禹王辦理喪葬大事。他們把禹王安葬完畢後,正待啟程返鄉,忽然都城傳來了訊息,說伯益已經正式即位稱王。參加葬禮的人都感到意外和吃驚。
啟大怒,脫口罵道:“伯益匹夫欺吾太甚,先王屍骨未寒,老兒卻迫不及待地即位稱王,這分明是藐視我夏后氏子孫無能!”
夏后氏的子孫此時個個都憤憤不平,義憤填膺,他們紛紛支援啟起兵攻打王都,奪回原本就屬於夏后氏的王位。啟思量如果起兵也應該有個藉口,於是便和大家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