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乾隆自然是得意萬分,勉強保持冷靜召準噶爾其他汗王問訊,見眾人個個言辭懇切要認大清做主,他這才以天朝天子之尊勉勵眾人一番,數日後,在青海的首府西寧將軍府,比照康熙年間多倫會盟的方式,乾隆對準噶爾各部方式貴族進行了賜封,自汗以下,依次授以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臺吉爵次,臺吉亦分四等;與漠南漠北蒙古等同,按照品級,加恩賜以冠服、財物等。回京後,乾隆隨之對已經受封王爵的準噶爾各部按旗編立佐領,設管旗章京、副章京、佐領、驍騎校等。
當然,大清對漠西蒙古的管理與漠北蒙古相同,旗主稱札薩克旗,有權管理屬地的軍政事務,而漠南蒙古的旗主總管旗則沒有治理旗務的權力,相當於一個僅有爵位的閒散王公罷了。
另外,為了方便朝廷與蒙古各旗之間的溝通以及監督,清廷在“旗”的基礎上有設定了“盟”,一般數旗或十數旗為一盟,在盟上設定一個盟長,即大扎薩克,一般由朝廷選擇可靠的蒙古王公擔任。盟長只是負責聯絡和溝通盟內各旗,並不能干涉他人旗內事務。這便是大清對蒙古的盟旗制度,漠南蒙古設6盟49旗,加上阿拉善、額濟納二旗,有兵權。漠北蒙古設4盟86旗,漠西蒙古2盟29旗;阿拉善厄魯特1旗,烏蘭烏蘇厄魯特2旗,額濟納土爾扈特1旗,杜爾伯特16旗,至此,蒙古各部完全納入大清版圖。
而史上將乾隆西行的這一歷史事件載為西寧會盟,標誌著清朝正式統一了漠西準噶爾蒙古。
作者有話要說:請問大家一句,是喜歡看虐NC還是勵志篇?
華夏中國始傳唱
乾隆西行的半年間,北京城也不寂寞。後來史書上所載乾隆年間“一曲歌引發的震動”事件就發生在這時,亦有史書將其概括為“大清中國之爭”。
乾隆十六年三月初,一份匿名的狀書被送到了刑部,狀告山東曲阜大儒方君儀,聲稱他在當地宣傳反歌,意圖不軌。
雖然這份狀書有些語焉不詳,但是一個“反”字足以讓人如臨大敵,當晚,這份狀書便被送到了暫理朝事的二阿哥手中。三天後,狀書中所指的“反歌”被查明是一曲叫《中國心》的曲子,曲中表達了遠在他鄉的人們對故土的深切思念和熱愛之情,據說是海外一個漢人所作。曲中將故國稱為“中國”,而不是“大清”或“清國”,似有不承認大清王朝的嫌疑,於是便被人告發了。
在查清這些的同時,剛過而立之年的方君儀亦被押解進京。所幸他數年前便是孤身一人到曲阜孔氏門中求學,沒有家人會被牽連,至於他的師門孔氏一族——大清刑罰中沒有誅十族一說,況且曲阜孔氏也絕不是那麼容易就會被牽連的。
方君儀終於被押解進京了,大理寺刑部和宗仁府同時在第一時間對他進行了三堂會審。大堂上方君儀自然不會承認自己有反清之心,相反,他以極強的說服力不斷宣告入關多年的大清同之前的秦漢隋唐一樣,早已是中原大地的正統王朝,是明朝的事實接任者。接著,他話鋒一轉,主動提起了那曲惹起爭議的《中國心》。指出“中國”之說,並不是特指哪個王朝政權,而是現在大清腳下的這片九州大地。早在數百甚至數千年前,我們的祖輩就有人離開故國定居他鄉,然人在異國卻心懷故土,他們不管這片大地上經歷過什麼風雲變幻王朝更迭,他們只是在心底思念著這片土地。將這片故土叫“中國”,是海外國人世代相傳的叫法。最通俗的解釋為“大陸中間的國家”;《詩經?民勞》注:“中國,京師也”;《論語集解》則有“諸夏,中國也”之說;史上更有多個王朝自稱中國,即在這片中原大地建立的國家……一番慷慨激昂的據理力爭,方君儀最後得出結論:將大清稱“中國”,絕不是有什麼反心,相反,是對大清的熱愛和承認,《中國心》絕不是什麼反歌,而是傾訴了創作者對國家的無限熱愛和懷念——
方君儀的辯論雖然沒有說服所有人接受“中國”之說,但至少沒人再指控他有反清之心。宗仁府的幾位王爺沒發話,大理寺和刑部也不好隨便定刑,方君儀暫時被關進大理寺,沒有進刑部大牢。
許多人原以為這件事等乾隆回來定刑後就算過去了,沒想到半月後,北京城內大多數人都知道了“中國”一詞,那曲《中國心》亦是家喻戶曉,全城近半人都會唱這首曲子。
及時將這一情況報給遠在西北的乾隆,永璉一邊請罪一邊說了自己的見解,心情正好的乾隆自然準了,各地報紙得了訊息,一邊大讚聖上英明,一邊大肆對“中國”一說進行宣傳,清國即中國之說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