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畫冊出版後,署名“布子”的文章也對其進行了全面評價:
全部作品形象地、生動地反映了我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所進行的鬥爭,以及我國各族人民的生活面貌、美麗的河山和革命的歷程、燦爛的歷史文化等。這些作品都具有高度的思想水平和藝術水平。 txt小說上傳分享
沒有前言與後記(2)
172位攝影者中絕大多數都是新聞攝影記者。十年風雨,能在這裡一展身段,一現姓名者,多也在編委會的心目中被劃為了政治正確的人:
毛松友、牛畏予、石少華、孫忠靖、齊觀山、吳化學、吳印鹹、呂相友、呂厚民、李仲魁、*、沈覲光、鄒健東、陳正青、陳勃、孟昭瑞、張印泉、張祖道、侯波、姜國憲、胥志成、鄭小箴、袁汝遜、袁苓、袁毅平、高帆、許必華、盛繼潤、蔣齊生、薛子江等等。
但也有些許例外,當年的攝影記者中只有賈化民到過南沙,拍了這裡必須選擇的作品,因而,受過批判的賈化民也得以位列其中。
十年來,攝影界左顧右盼,明地裡“一邊倒”,師法蘇俄,左擁右抱;暗地裡偷納歐風美雨,潛聽燕鶯歡。當然,更有攝影界遺老遺少在幽暗處回望、瞻顧,哀嘆著時光流淌。
特別是1956年蘇共“二十大”轉向與波匈事件以後,蘇聯社會政治文化生活中論調多有變化,如取消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說法等,都讓我們這個口號的借用者、追隨者多少有些進退兩難、無所適從;加之中蘇關係一波三折,國際共運內部矛盾爆發,很多時候師道難繼。並且,在新聞攝影界,對蘇聯同行的反思也已開始,特別是在擺佈、組織加工等問題上更是如此。
1957年反右運動以後,在“政治第一”的聲浪中,表面上,對於“歐美資產階級新聞攝影觀”的批判一刻也沒有停止,但在新聞攝影界,對此關注、研究之風卻並沒有停頓下來。
1957年1月27日、3月1日、3月17日,毛澤東在不到50天的時間內三次在重要會議上闡述創辦《參考訊息》的意義,並要求大幅度地擴大改版後的發行量。毛澤東強調要見世面、要了解國際情況、要了解敵人情況,要接觸細菌、種牛痘,增強政治免疫力。在這一背景下,對西方新聞攝影理論的翻譯工作也時斷時續。
風雲際會,浮雲蔽眼,東張西望。
這種情形下,中國內地攝影界的有識之士,包括新聞攝影界,尋找自身特質的努力也開始顯現。而這本集大成之作,凸顯編者與攝影者確立“中國作風”、“中國氣派”、“中國風格”、“民族風格”的集體意志。
我們國家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躍進,我們的新聞攝影工作,應該配得上我們國家和我們國家國際聲望的日益增長的形勢,應該無愧於黨和人民的重託,力爭上游,使我們的新聞攝影放射著社會主義燦爛光輝,最真實地反映著我國人民生活的本質,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與高度的藝術性,而又富於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為祖國爭光,為社會主義爭光。
那麼,“中國作風”、“中國氣派”、“中國風格”、“民族風格”等不同表述,有哪些主要特點呢?
由於黨對攝影事業的正確領導,由於攝影工作者十多年來不斷的摸索和實踐,我國攝影藝術的風格已經逐步形成。根據國內外輿論的反映,一般都認為新中國攝影藝術風格的主要特點是:
“蘊涵著很深的思想內容”,具有“明確的主題和目的性”,作品“充滿著生活氣息,洋溢著時代精神”,“除了給欣賞者美的滿足,還給人們很好的教育”。中國的攝影家善於“用細緻的藝術手法,嚴謹、浪漫的構圖,把振奮人心的場面鮮明地表達在畫面上,使人看到就產生一股熱力,嚮往著更美好的未來”……
這段文字的作者,還把“我國攝影藝術創作能夠獲得豐收的極為重要的因素”歸結為:廣大攝影工作者在堅持黨的為工農兵服務、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明確的政治方向下,貫徹了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他們深入生活,深入群眾,在生活中,獲得了創作的源泉,找到了美好的、先進的、有生命力的東西,因之,創作出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使人受到鼓舞,而且使人感到愉悅。
作者雖不吝溢美之詞,但還是不能無視“三年自然災害”帶來的苦難。文中提到有的作品表現了“人民公社在同嚴重的自然災害鬥爭中所發揮的無比優越性”,包括這類作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