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十一節 虛值大錢

八零電子書/</strong>且就在孔融使出渾身解數竭力為劉備張目之時,遠在長沙的劉備卻正在為缺錢而煩惱著。須知當前正式受封的四家諸侯之中,曹操的魏國和蔡吉的齊國分別佔據著這個時代經濟最發達、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北方地區,加之曹、蔡二人皆善於經營。故而除了另有圖謀的孔融等人之外,世人一般都公認曹魏與蔡齊兩國國力最強。反觀孫策的吳國和劉備的荊國地處南方,人口少,基礎差,國庫自然不會充裕到哪兒去。相比之下孫吳靠海好歹還有漁鹽之利可以補貼財政,而深處內陸僅有半州之地的劉備可就真叫捉襟見肘了。

除了國力貧乏之外,劉備還極其缺乏字面上的“錢”,即缺少用來流通的銅錢。據說劉備曾設宴慶祝其受封荊公,並在席間大肆封賞多年來追隨他建功立業的一眾文武。直到翌日酒醒劉備才發覺只因他昨夜一時之爽竟掏空了長沙府庫內所有的銅錢。不過肉痛歸肉痛劉備最後還是咬著牙一一兌現了自己的賞賜,甚至連他床頭的銅掛鉤都拿去鑄了錢。由此足見荊國錢荒之嚴重。

說起荊國產生“錢荒”的緣由倒也十分簡單,那就是漢末的荊南地區尚未開發出大型銅礦致使官府沒有足夠的銅來鑄錢。可見這事怪不得劉備,畢竟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像蔡吉那般“幸運”能直接在都城附近發掘出金礦的。

事實上劉備也並非第一個遇到錢荒的君主。由於中國古代的繁榮程度遠遠超過了貨比金屬的供給速度,致使歷朝歷代或多或少都會出現錢荒現象,進而衍生出各式各樣的貨幣政策。遠的不說就以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為例。西漢初年,為充實因戰亂而空虛的國庫,劉邦下令造三銖錢,與秦半兩並行,允許私鑄貨幣。古制一斤等於十六兩,一兩等於二十四銖,秦半兩就是十二銖錢,因此漢初錢幣一下子就輕了許多。而官府在收稅時攢了一堆半兩、舊幣。然後重熔鑄成小得多的三銖。倘若按計重貨幣價值計算方法,三銖應該是半兩的四分之一,可是官府在付工資、採購時強行以官府強制力讓這批錢以等同半兩的價值進入流通。如此一來造成的通貨膨脹多是名義上的,因為物價雖然上漲了。但是是以三銖錢價值計算的,等重代換為半兩會發現物價上漲得不多。而劉邦則靠著這個貶值的時間差,透過強制規定3銖=12銖的流氓手段,讓手裡的銅賺來了三倍利。

後世的陳壽曾評價劉備“有高祖之風”。而倘若此刻劉邦活過來看到劉備處理錢荒的手段,想必也會衝著這位中山靖王之後豎起拇指道。“你無恥的樣子很有我當年的神韻”。面對空虛的府庫劉備二話不說便祭出了其祖上屢試不爽的鑄錢坑人大法。不過劉備這次不是鑄小錢,而是效仿漢朝的另一位奇人王莽“虛值大錢”。

所謂虛值大錢是指幣材不符合記重標準而鑄制當十以上的虛高額錢幣。&#;&#56;&#48;&#48;&#;&#;&#;&#32;&#87;&#119;&#119;&#46;&#56;&#48;&#48;&#66;&#111;&#111;&#107;&#46;&#78;&#101;&#116;&#32;&#;&#;&#84;&#120;&#116;&#;&#;&#;&#;&#;劉備此番推出的新貨幣名喚“直十五銖”,比一般的五銖錢大一圈,大概有兩到三個五銖錢那麼重,可依荊國的匯率一個直十五銖等同於十個普通五銖錢。所以直十五銖看著很大很實誠,實質上劉備玩的還是以一換三的老把戲。倘若沒有蔡吉的亂入,等一波物價上漲基本結束,幣值趨於穩定時,劉備又會開始鑄“直百五銖”,“直五百五銖”。“直千大錢”反正該操作理論上可以無限持續下去。歷史上蜀漢鑄大錢的政策一直持續到諸葛亮過世數年後才徹底玩崩。為平息眾怒,劉備的繼任者劉禪不得不重新鑄造“五銖錢”,可那時鄧艾的奇兵已經離成都不遠了重生爆利電子業最新章節。

然而如今隨著蔡吉的出現,劉備才剛鑄到“直十五銖”就遇到了棘手問題。畢竟“直十五銖”雖不及“三銖錢”來得無恥,可老百姓也不全是傻瓜。哪怕劉備以武力強逼百姓接受一個直十五銖換十個五銖錢,百姓也可以透過以物易物的方式來規避官府的盤剝。一來二去之下,劉備除了開始幾個月賺到了一點差價外,之後數月不管是入庫的銅錢還是市面上流通的銅錢都越來越少,甚至大有絕跡之勢。

眼見鑄錢之後,錢荒問題非但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劉備急得猶如熱鍋上的螞蟻。無奈之下他只得急招諸糜竺、簡雍、殷觀乃至外派公幹的諸葛亮、徐庶、習禎等一干文臣謀士入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