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委蛇,只是故意示弱而已,實則是時時時刻刻想要染指中原大地。
匈奴人和鮮卑人,蘇哲是一定要滅的,但卻不是現在。
鑑於劉備的漢國還未滅,中原還沒有一統,此時大舉出塞,只會給劉備這個大敵以喘息之機,將來反而埋下隱患。
所以,蘇哲便假意接受了鮮卑和匈奴人的臣服,厚賞了他們的使臣,並回賞了他們不計其數的錢帛,以示對他們的籠絡。
蘇哲這麼做的原因,無非是要穩住匈奴和鮮卑人,為他爭取到幽並邊境的平靜,才好讓他能騰出全部的兵力,去收拾關中的劉備。
胡虜暫時表示了臣服,接下來的時間,就是等待了。
時間已進入仲夏,蘇哲需要等到秋收下來,才有足夠的糧草,為他供應一次滅國之戰所需要的軍隊。
除了糧草,就是運輸糧草的民夫。
此番滅漢,蘇哲至少要調動近四十萬大軍,供應這樣一支大軍所需的糧草,何止百萬石。
而運送如此之多的糧草,至少也需要徵調十幾萬的民夫,數以萬計的騾馬。
唯有等到秋收,天下各地的青壯進入農閒期,蘇哲才能在不破壞經濟的情況下,徵調足夠的民夫。
而在這等候的幾個月時間裡,蘇哲當然沒閒著。
從河東到洛陽再到南陽,數十萬將士都在日夜操練,為不久到來的滅漢做準備。
幷州幽州等邊地,當地的太守也在源源不斷的往洛陽運送戰馬,充實大魏的騎兵力量。
這期間,大魏所控制的天下各州,大部分都勉強風調雨順,唯有兗州,豫州兩地,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乾旱。
而這兩州,偏偏又是兩個產糧大州,此二州若是因為乾旱,導致秋收糧食減產的話,對秋後的伐漢之戰,必定會有所影響。
所幸蘇哲不是一般的君主。
他是“神”。
神說要有雨,就必須有雨。
身在洛陽的蘇哲,在與眾妃子尋歡作樂之餘,利用量子氣象衛量,對二州遭受乾旱的地區,進行了大範圍的降雨,於無聲無息間,化解了旱災。
幾月之後,秋收結束。
大魏諸州經歷了一年的風調雨順,再一次喜獲豐收,各地糧倉無不爆滿,所徵集上來的糧賦,數以千萬斛計。
秋後結束,糧草充足,運糧的民夫也不缺,伐漢的時機正好。
於是,中秋一過,蘇哲便將討滅漢國,一統天下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