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卷三 第三百五十七回 東西交鋒(二)

勁箭的箭尾還在輕輕的顫動,被嚇了一大跳的羅馬士兵則是趕緊的重新調整戰陣,把剛才鬆散的戰陣改為了古羅馬經典的大盾方陣。而那一面面的大盾拼湊到一起,到真的是像極了厚重的烏龜殼。

不得不說的是羅馬經典的“烏龜殼”戰陣其防禦力的確是沒得說,常規的弓弩,甚至是陸仁這裡現時點的火槍還真對這“烏龜殼”有些奈何不得。

當然了,如果真的是在進行戰場交鋒,古羅馬帝國的這些“烏龜殼”絕對會在陸仁的面前死得很慘,要知道陸仁自己就沒少參研“烏龜殼”戰術,因此對“烏龜殼”有著些什麼樣的優缺點都十分的瞭解。

像“烏龜殼”最大的缺點就是機動性太差了,在地形較為開闊的地區會被高速且機動性強的輕騎兵給活生生的玩死,這也是後來分裂出來的東西羅馬在碰上北匈奴的時候會被打得沒脾氣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對於陸仁來說,真要是碰上這些“烏龜殼”就一個反應:“給老子拿炮轟!老子還就不信這些破盾牌能擋得住老子的炮彈!反正他們跑得慢,火炮一轟一個準!”

不是陸仁吹牛,現在陸仁這裡已經有了輕型的行動式火炮……確切的說應該是屬於擲彈筒或超輕型的迫擊炮,也就是經常能在抗日神劇裡看到的那種架在地上,從前膛放個炮彈發射出去的那種貨色。而陸仁能把這玩意兒給整出來,主要還是得益於經過了二十多年的發展,境內的鋼鐵冶煉水平達到了某個標準的結果。

只是話又說回來,由於材料水平還不能完全達標,所以陸仁這裡的單兵火炮相對於後世的貨色仍然是要厚重上許多。比如說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所使用的單兵迫擊炮重量還不足三公斤,可陸仁這裡的迫擊炮的重量卻有十多公斤。沒辦法,這是受限於材料得加粗、加厚膛管的結果。不過十來公斤的話,對於單兵來說到也不算很重,也稱得上是便攜了。

另外這玩意兒在陸仁這裡還沒有能進行正式的列裝,畢竟陸仁也還是受到了太多時代條件的限制。單就目前來說,也只有在陸仁的三千近衛軍中才有,而且是每個連僅有三門而已。而仗要是真的打到了要把陸仁的近衛軍給調上去的份上,那情況恐怕就不太妙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來,現在這些單兵迫擊炮暫時還只是個擺設或是試驗品。

再把話說回來,現在陳笠雖然是和羅馬士兵幹上了,但這畢竟不是戰爭中的敵我廝殺,充其量只能算是外交衝突,所以現在對這些惹事的羅馬士兵,陸仁的目標是教訓而並且殺戮,也不可能真的動用大殺器把這些羅馬士兵給幹掉是不是?

但是要對付這些架起了“烏龜殼”的羅馬士兵,卻又並非真的是戰場廝殺,也的確用不著動用什麼殺器。而陸仁這裡對“烏龜殼”戰術本身就頗有研究,所以早就給陳笠支好了招。因此這會兒陳笠見羅馬士兵果然是把“烏龜殼”給架了起來,臉上只是冷冷的一笑,當即就向治安軍下達了命令。

數百治安軍聽到了陳笠的命令,馬上就一齊伸手取下了腰間的皮袋,抓出了一把把的東西朝著那些羅馬士兵扔了過去。不過說是“扔”可能有點不太合適,確切一點的說應該是“撒”,撒得“烏龜殼”的周邊到處都是。至於撒出去的東西嘛……全特麼是鐵蒺藜!

鐵蒺藜,華夏古已有之的一種軍用的鐵質尖刺的撒佈型障礙物,主體由四根伸出的鐵刺組成,而這四根鐵刺組成一個立體幾何三角型,撒出去之後肯定會是一個三根著地、一根朝上的狀態,。古代戰爭中將鐵蒺藜撒佈在地上用以遲滯敵軍行動。

有的鐵蒺藜中心有孔,可用繩串連,以便於鋪設和回收。華夏這邊在戰國時期就已經開臺使用鐵蒺藜。而在秦漢以後,鐵蒺藜成為軍隊中常用的防禦器材,除在道路、防禦地帶、城池四周佈設外,部隊駐營時也有營區四周佈設。宋代以後,鐵蒺藜的種類逐漸增多,如佈設在水中的“鐵菱角”,聯綴於木板上的“地澀”,攔馬用的“蹄”,在刺上塗敷毒藥的“鬼箭”等等。

不過這會兒陳笠撒出去的不是軍用鐵蒺藜,而是治安型的,殺傷力沒那麼強。一般情況下,主要是治安軍在抓捕犯人的時候扔出去的東西。比如說在追捕某個正在逃跑的盜賊的時候,看看差不多了就撒一把出去,這一把扔出去的鐵蒺藜肯定會比犯人快上許多,只要不出意外都會落在盜賊的前面,這自然就會讓還想跑的盜賊看著眼前那一地的鐵蒺藜而不敢抬腿……誰他喵的能受得了腳底板踩上了釘子的事兒?

卻說那些羅馬士兵再蠻橫,也終歸只是肉長的腳板,現在看到那一地密密麻麻朝上的尖刺,誰他喵的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