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卷三 第三百五十九回 東西交鋒(四)

人之間間隔1.8至2米,橫列的各小隊之間約為30米間隔。各小隊交錯排列。

整個佇列通常由三個橫列組成。青年兵組成的第一橫列,壯年兵組成的第二橫列,成年兵組成的第三橫列。

採用這樣的三佇列法,由青年兵組成的第一橫列首先推進,當距離敵人二十碼時,將重標槍擲出,同時軍團開始疏散。往往在標槍擲出之後完成疏散,第一橫隊計程車兵開始衝鋒,前兩列士兵與敵人用短劍進行格鬥,後面六至七列計程車兵投擲標槍。

數分鐘後,由壯年兵組成的第二橫列替換,第一橫列後撤休息。這時由少年兵組成的輕步兵負責掩護軍團的兩翼與背後,同時還要找回仍可使用的標槍,補充給撤回的第一橫列。一場戰役通常進行數輪替換,其中成年兵為軍團的後備隊。

以上就是羅馬基本的軍事建制了,而來到陸仁這裡的五百羅馬士兵實際上是一個大隊的編制,而且由於是直屬於羅馬皇帝麾下的精銳士兵,隊中沒有少年兵和青年兵,基本上都是三十歲往上的壯年兵。另外當時的羅馬騎兵是屬於輔助兵種,一般只負責搞搞偵察和傳遞訊息,很少參加正式的作戰任務,所以在這個時候四十騎羅馬騎兵都沒有上場,完全就是在外圍吶喊助威。換句話說,現在就是標準的重步兵與騎兵之間的對決。

炮聲響過之後,雙方的戰鼓也一齊狂擂,這五百羅馬士兵馬上就架起了他們的“烏龜殼”方陣,邁著整齊劃一的步伐開始向對面的騎兵逼近。此刻的陸仁在高坡上藉著望遠鏡在細細的觀看,在看到了羅馬士兵的戰陣之後卻也是在不住的點頭。

該怎麼說呢?陸仁有看過一些有關羅馬的大片,片中少不了會有一些這樣的鏡頭。但那些大片裡的鏡頭只能說是徒有其型而無有其神罷了,你也不能指望著那些領盒飯的群眾演員能真的把古羅馬時期那些羅馬士兵的那種狀態給演出來是不是?反正一句話,大片裡的鏡頭,只要能忽悠忽悠同樣是沒什麼見識的看片觀眾也就行了是不是?

可這會兒呢?真正的戰士和領盒飯的群演,在本身的氣質、氣勢上就有著天壤之別,而且現代人也不太可能會具有古典時代的戰士們身上所具有的那種野性。而當這些古時的野性統合到一起的時候,那股子肅殺之氣便會撲面而來,足以讓膽子小點的人不寒而顫。

陸仁是看得不住的點頭,心說真正的古羅馬戰陣的確是名不虛傳,而站在陸仁身旁的帕琉斯見陸仁如此,臉上也不由得顯露出了幾分得意的神色。這傢伙雖然與那領兵將領不太對付,但總歸是羅馬人,現在眼見著羅馬士兵那麼威風,心裡還是很有著那麼些自豪感的說。

只是他沒想到的是陸仁在看了一會兒之後,卻忽然扭頭向另一邊的陳笠問道:“阿笠,你看這羅馬戰陣,與我們華夏的秦漢戰陣相比如何?”

陳笠眯著眼道:“整齊嚴密,戰力不可小覷,確實名不虛傳。但如果是要和我們華夏這邊的秦漢戰陣相比的話……不是在下自大,真要是對上了還真不太好說。”

陸仁聞言也笑了笑,並沒有再多說什麼。

說是說秦漢戰陣,其實主要說的還是秦代的方陣。

秦軍方陣可以說是秦國集權管控和強力軍事制度的集中體現,方陣中弩、步、車、騎的規則分佈,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現代企業的組織結構圖。根據地形地勢,敵我方力量優勢對比,方陣的統帥擺陣布兵,時而嚴陣以待,時而機動靈活地調整著陣法的變換,以最有效的方式調集著內部組織資源。

秦軍方陣中有一種步兵方陣,手持七米長矛,將它端平,靠它很長的優勢刺傷敵兵。而秦朝的弩有效射程可達一百五十米,是當時世界上最精準的武器,甚至還擁有一套自己的瞄準系統,所以秦人在作戰時,在沒有短兵相接的時候,就透過秦弩重創敵人的主力。

不論發生什麼情況,前排的這些士兵都要挺著長矛向前走。前排倒下,後排立即補上,保持方陣不變。而為了將幾千人、幾萬人變成一個銅牆鐵壁的方陣,士兵們必須要進行嚴格的訓練。從武器和作戰方式來看,長矛手是殺傷力最大的步兵兵種。槍頭如林,方陣如山,巨大的衝擊力不可阻擋。

而秦軍在與當時的匈奴的作戰之中佔到不少的優勢,與這種戰陣的科學性也密不可分。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秦軍的戰陣在某些地方與希臘的馬其頓方陣很像,但是多兵種的配合性卻似乎要勝馬其頓方陣一些,畢竟希臘、羅馬時期的歐洲弓箭不怎麼樣,可華夏這邊嘛……

漢代對秦代的戰陣有所繼承,不過到了漢末三國時期嘛,也許是因為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