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百八十九回 發展策略

不管是在什麼樣的時代、辦什麼樣的事情,什麼才是重中之重?

沒錯,是人才、人才、人才!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

且說現如今的6仁坐擁夷州,稱得上是當時的一方諸候,自身的實力也還說得過去……至少6仁的屬領比較安定,經濟方面的能力也比較強,那麼是不是就表示6仁可以招攬到大量的人才了呢?

不好意思,事情可沒那麼簡單。6仁的地盤相對來說雖然還不錯,但自身仍然有著一些硬傷。別的不說,單是孤懸於海外這一條,其實就已經能讓許多人才對此而止步不前。再說得簡單點,就是以當時人們的觀念,夷州可不是那麼好去的地方,畢竟想去夷州就得坐船出海,而那個時代的海又是那麼好出的嗎?

再者夷州正式的以大漢新州的身份進入大眾的視野才只不過是建安十二年的事,還有很多很多的事並不為人所知,所以現時點在許多人的眼中,夷州仍然是那個他們映像中的蠻夷不毛之地,而在正常情況之下,又有幾個人願意跑到那麼落後的地方去找事做?這就好比是在現代社會里的跨省打工族,其選的目標當然是那些達城市,沒聽說過有誰會跑去落後地區打工賺錢的。

再次,以當時的那些內6地區士族集團的普遍的思想觀念,詁計也沒幾個人會把6仁給當成一回事。其實在這一點上也別說6仁了,不把老曹給當成一回事計程車族還不是一樣的大有人在?

6仁一直都很清楚自己的這些劣勢,同時也很明白現時點的自己如果是想按照當時正常的情況去招納人才的話,基本就等同於扯淡。所以一直以來6仁奉行的都是以自我培養為主的路線,同時對一些有條件、有機會的人才,6仁會進行挖角與撿漏。

這用6仁自己的話說,就是“正兒八經的招納人才咱是不行,可是咱專業撿漏,專撿那些出身不怎麼樣的寒門子弟還不行嗎?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老子還就偏偏更喜歡這些出身門第都不怎麼樣的寒門子弟,因為這些寒門子弟的身上沒有高門大戶子弟身上的那種臭氣,用起來也要更順手一些。而事實上,寒門子弟不就是後來庶族地主階層的前身嗎?”

這裡順便扯一些閒話,自漢代開始,經魏晉南北朝,甚至一直到唐代,其實都是士族地主階層坐大的時代。而對於封建統治者、對於帝國性質的政權來說,士族階層的勢力太大明顯是不合乎要求的,於是隋唐時期開始出現“科舉”制度,其真正的意義除了選拔人才之外,更多的時候就是在讓平民階層去打破士族階層對官場、對仕途的壟斷。再到宋代開始,華夏就開始進入了真正的庶族地主階級執政的時代,舊有計程車族勢力基本無力再去壟斷官場與仕途。

按某些後世學者的評論,士族階層在價值觀上,更偏向於自身的宗族,對皇帝這位老闆都可以往後排;而庶族地主階層由於宗族性不強,所以更傾向於多向皇帝老闆負責,所以皇帝老闆更喜歡庶族階層,而且相對來說庶族階層受職掌權,也的確更符合帝國性質的需要。

(ps:以上說得不是很全面,瓶子也懶得去翻書查閱了,差不多就行了哈!而且真要是翻書再拷過來,難免有騙字之嫌……雖然瓶子從來就沒少騙字數。)

當然了,那些事對6仁來說有點遙遠,6仁也沒膽量,更沒那個實力真的去和當時勢頭正勁計程車族階層們作對,但6仁可不想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成為士族階層的舞臺。而在這一點上夷州的某些劣勢,反過來卻又是一種優勢。傳統計程車族不是對夷州這片“蠻夷不毛之地”不感興趣,不太可能到夷州這裡來出仕為官嗎?6仁還正好不希望這些個士族跑到自己的地盤上來。

而人才問題始終都是要解決的,這也就是6仁當初為什麼會大力的展文化教育,甚至在很多時候不惜花費血本都要半強制性的讓適齡人入學的原因了。說白了,6仁不就是在培養自己屬領之中的庶族文化階層嗎?6仁雖然不是那些封建帝王,但是肯對老闆出力效忠的屬下,哪個老闆又會不喜歡來著?

除此之外,6仁也明白單憑自己這裡的培養不太現實,因為自己屬領中的居民絕大多數都是當初為了躲避戰亂來才到夷州的平民階層,其基礎文化素質相當的有限,而一些孩童少年什麼的要培養起來,沒個十年八年的你根本想都別去想。而且6仁自建安六年來到夷州,到現在的建安十三年也才不過七年的時間,真正開始大力的推行教育更是近三、四年才開始的事,要是不從別的渠道整點人才回來做事,6仁這裡只會形成一個十分尷尬的人才斷層期。

所以6仁也從來就沒有放棄過對一些有可能的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