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百七十一回 一場海戰(二)

,這明顯的是一種保持距離並進行中遠端攻擊的前奏。既然醒悟過來,董襲馬上就喝令眾軍降帆,並且要槳手們逆劃,準備不再追擊甘寧,艦隊先往回退一段距離再說。

只是軍令雖下,在出擊順風,歸還卻是逆風的情況下,這百十來只艦船想調頭回航卻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就在這時,甘寧艦隊的全船蒸汽機動力已經完全開動,都已經進入了最大船,而甘寧所下達的命令是全艦以一字長蛇陣前行進行右迴旋,艦隊直接繞到了董襲的後方,切斷了董襲回退道路。

或許時常會有人看到這樣的場面,就是在冷兵器時代的戰場上,某一方在面對對方的步兵集團時,會派出一支強力的騎兵部隊由對方的側翼強行穿插進去,以達成一種在短時間之內強行切割出對方一小塊部隊,然後由己方在這個短時間內可集結的優勢兵力將這一小塊被切割分離出來的部隊給吃掉的戰術目的。

甘寧之前在北方橫行了幾年,間中有去6地上打打秋風,所以碰上過幾次使用這種戰術的對手,只不過這些對手大多是趁亂想在曹袁交兵的地區撿點便宜的五胡遊牧小部族。這些小部族的騎兵能力還行,但集團作戰的整體配合性太差,所以這種戰術進行得都不怎麼成功。

只是雖然都不怎麼成功,一點點的成效總歸還是會有的。而甘寧在看過幾次之後,閒暇時進行過參研與考量,慢慢的就將這種戰術成功的轉化成為了海軍艦隊的穿插戰術。當然了,主要是甘寧的蒸汽機艦船有船快與攻擊力強大而且足夠堅固的特點。或許這樣來形容比較好,就是甘寧艦隊的船隻就好比是重甲騎兵,完全可以在舊式艦船集團中肆意的衝擊與穿插。

再看甘寧的艦隊在執行這一命令時,始終保持著以右側或左側船舷面對董襲船陣的狀態,而且投石機也毫不客氣的擲出一輪又一輪的石彈,直接就打得董襲船陣的左右兩翼亂了套。不止是石彈,各船中下兩層的射擊視窗也已開啟,由射擊視窗裡射出的,赫然是一支又一支的粗杆羽箭。而射出這些羽箭的,是戰船上專門配備的大型機關弩弓。

諸葛亮在三國後期不是有完成他的連弩嗎?一弩十箭連,不必射一箭就換一箭,但總的來說那也是屬於單兵弩,有效射程與殺傷力都相對有限,不怎麼適合真正的水上交鋒。

在現代電影中,曾經出現過一種拉桿式連弩。那種連弩在現實中確實存在,並不是憑空杜撰出來的東西,而且據說很可能就是諸葛亮研的出來的連弩。根據史物原型並由後人復刻重製出來的弩弓,現在可就在哪間博物館裡面放著呢。

而6仁與雪莉的手頭有資料,也擁有有著大量經驗的優秀工匠,所以有根據目前自身的實際情況對這種連弩又作了進一步的改良,然後就成為了現在甘寧艦隊與城守方面所使用的這種半自動型機弩。

先是將弩弓的尺寸擴大,將弓臂加長至了一米左右,用增加弓臂與弓弦長度的方法來增加箭支的射程與攻擊力度,同時還在臂尾的弦位上追加了滑輪以減少射擊手拉弦時的體力消耗。

然後是修改了箭匣的結構。原弩的箭匣結構是要把數寸長的短箭一支一支的扣進匣去,那種情況到有點像給現代槍支的彈匣進行手動裝彈,上箭度也相對較慢。這種上箭方式如果是一群弓弩手在正常的軍陣作戰中進行分組多段式射擊,對箭陣的密集度與持續度的影響自然不大。

但在船隻上,特別是甘寧這種動不動就要進行遠航的船隻,根本就不可能也不允許船隻裡搭載過量的人員來進行多段分組式的射擊。想想也知道,船隻的總積載量也就那麼多,人手要是帶多了那貨物放哪兒?再說人員們的吃喝住也要佔用很多艙位。

此外就是船隻上的空間有限,弩弓不允許安置得太多,如果延用原弩那種一枚枚往匣里扣箭的上箭方式,那麼在應對當時那種以快接近再登船肉搏的水戰方式上,箭支的連續射擊就肯定會出現較大的空檔,這對單船人員相對偏少,肉搏戰能力較差的夷州水師來說搞不好就會成為落敗的致命點……(未完待續。)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