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槍頂上的圓盤有節奏的轉動,“突突~~”的槍響隨之劃破長空!
不消片刻,碩大的轉盤彈匣便被打光,巴普洛夫毫不在意有些酸澀的肩膀,直接熟練的將槍上的空彈匣取下來,而後從旁邊的彈藥箱裡抽出一盤新彈匣,毫不拖泥帶水的撞上去,這才從容的扣下扳機。
不得不說,巴普洛夫的射擊手法很老道,儘管是連續射擊,但卻把射速控制在200發/分鐘以內。
儘管DP—27輕機槍的理論射速達到了600發\\分鐘,然而這個數值卻是在設計室裡計算出來的,無論是槍械定型還是在二戰時的慘烈戰爭當中,DP—27輕機槍從沒有真正達到過這個水平。
所以蘇聯的技術人員便開創性的創造出所謂的戰鬥射速,即槍械在野戰環境下的真實射速,而DP—27輕機槍的戰鬥射速不過60到90發一分鐘。
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將DP—27輕機槍中的機械效能與槍管壽命達成有機的平衡,以便槍械發揮最大的功效。
巴普洛夫顯然是精通此道的高手,把射速控制在一個恆定範圍內,既無法造成槍械本身的損壞,同時也讓槍管的承受力更加持久。
當然,為了展現蘇聯原裝貨的強大實力,他沒有完全按照戰鬥射速擊發槍械,而是稍稍高出一倍左右的程度,因為在他看來以這樣一個射速打完五千發以上的子彈,就足以說明蘇聯原裝貨的優異效能。
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當打到第二十個彈匣時,場中的一些人便發出一聲聲驚歎,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巴普洛夫以超過戰鬥射速一倍的速度打了將近一千發子彈時,不少親身使用過DP—27輕機槍的人就知道原裝貨就是原裝貨,在如此高射速的情況下,槍管連半點疲態都沒有,顯然說明蘇聯原裝槍管的效能是出奇的優異。
對此感受最深的便是黃連誠,作為從朝鮮戰場上剛回國的老兵,對DP—27輕機槍並不亞於任何一位蘇聯人,多以他很清楚DP—27輕機槍在朝鮮戰場上的表現是如何,根本就達不到眼前的效能。
往往以戰鬥射速打上五六千發就得更換槍管,不然過熱的槍管就會導致子彈炸膛,而眼下蘇聯人所使用的槍管效能,顯然已經超出志願軍同類裝備,這讓黃連誠的臉色不禁有些難看。
同樣是蘇聯生產的槍管,為何差距這麼大?
“黃處長,之前提供給貴國的DP—27輕機槍,因為時間倉促,我們無法生產全新的裝備,只能將二戰時期的剩餘裝備像調給你們使用,相比你也知道,在偉大的衛國戰爭時期,我們蘇聯工業體系遭到很大的破壞,所以武器裝備上不得不做出某種取捨,所以效能上的瑕疵是免不了的。
而如今,貴國已經在朝鮮取得極大的勝利,同時也為我們爭取了寶貴的時間,所以我們便可以用最新的冶金和製造技術重新打造全新的DP—27輕機槍槍管,而這便是您眼前所看到的,只要貴國同意,這款全新槍管即刻會從蘇聯運往貴國。”
對於黃連誠的態度變化,列賓早有準備,一番話說得是有理有據,真真是挑不出半點毛病,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蘇聯提供給中國的武器裝備基本上是二戰時期的剩餘物資。
至於更好的蘇聯不是沒有,可壓根就沒想著給中國!
不過在某些配件上融入一些二戰以後的新技術還是可以的,因為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隱晦技術,就算讓中國知道也無所謂,畢竟以中國現有的技術實力根本就做不出來,蘇聯自然不會擔心。
蘇聯提供軍事裝備的內情,黃連誠多少也知道些,儘管心裡有些不是滋味,但他也知道那批蘇聯二戰時期的剩餘物資,對志願軍的作用還是很巨大的。
至少讓中國擺脫了武器萬國造的尷尬局面,初步的完成了口徑統一,裝備也實現了制式化,體系化,總之從軍隊作戰的角度來看,還是利多於弊。
所以黃連誠心裡雖然有些不舒服,但還是有些心動,不管怎麼說,如果蘇聯人真會提供這種槍管,那對現如今正在上甘嶺鏖戰的志願軍來說,無疑是巨大的阻力。
黃連誠陰沉的臉色下所流露出的猶疑被一直盯著他的列賓分毫不差的看在眼裡,嘴角不禁彎起一個漂亮的弧度,循循善誘道:“其實這不過是黃處長一句話的事,目前的情況你也看到了,那位柏副總工程師實在是太固執,其實有些事情你我心知肚明就好,真的無需估計什麼,到時候我們的不還是你們的?”
列賓的這話還真是說到黃連誠的心裡去了,特別是最後那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