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六四零章 為太子保駕護航

議,三月前拿出個方案來!”李元吉繼續說著。

這不是一個內閣的事情,也不是他的,不是太子一個人的事情,這需要整個朝廷參與進來,對整個計劃進行更詳細的探討,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最重要的,是找到一個平衡的機制,以避免讓百姓形成依賴,從而對朝廷形成怨恨。

日常的點點滴滴,到了關鍵時刻,就會顯出他的重要性了。

玄武門事件,就是最好的寫照。

李世民雖然登基了,可他很不得人心,如果可以但說無妨的話,恐怕李世民在大唐的支援率,甚至不到百分之十,或者更低。

因為他的身份,因為他的行為。

同理,因為李世民做了這件事情,引起了百姓的不滿,所以李元吉因禍得福。

太子李建成死後,更多的百姓希望李元吉可以站起來,推倒李世民,從而當上太子,當上皇帝。

不但百姓們如此,其實朝中大多數官員也是如此的想法。

不然的話,李世民為什麼要搞精簡朝廷?難道朝廷真的窮到養不起這些官員了嗎?還是因為這些官員都是昏庸之輩?

都不是,事情的真相是,這些官員並不是真心支援李世民的,因為李元吉沒死,因為李元吉在外做出了成績,讓他們有了對比,所以除了李世民的嫡系以外,朝中超過三分之二的大臣,都在心中期盼著李元吉的迴歸。

百姓,大臣,都是如此。

這也就是為什麼李元吉可以如此順利的接管朝廷的原因,有百姓的支援,有大臣的支援。

天策府的老將,為何會反戈一擊?

其中不乏一些忠義之士,但在生死麵前,在大義面前,他們有一部分選擇了支援李元吉,因為當年的鎮北,各種方面都超越了朝廷。

加上強大的軍事實力,以及,軍方內部,也並不是完全支援李世民的。

所以就有了這個結果。

李元吉不是一個權力慾望特別強烈的人,如果可以,他希望現在就退位,然後好好的去享受人生,這也是他這麼早培養李承光的原因。

另一個,則是李元吉希望透過這種方式,來給後代樹立一個榜樣,或者說是立下一個規矩。

在古代歷史上,每當權力的更迭,這一時期總是很混亂的,可以說權力每更迭一次,朝廷就要大傷元氣一次,十幾次,幾十次的元氣大傷,國家最終還能存在嗎?

有沒有一個永恆的存在?

不知道。

至少在李元吉穿越之前,是不存在的,沒有一個朝代可以逃脫這一定律,儘管每個朝代滅亡的原因都不一樣,但在李元吉看來,其實根本原因都一樣。

現在,他也想改變。

李承光的這個提議,僅僅只是一個開始,在李元吉的計劃中,到他成年之前,還會再有兩到三次類似的提議。

也就是說,李元吉希望在李承光登基之前,就能有足夠的威望和百姓去支援他登基,這很重要。

朝會散了,在祭拜天地之後散了。

今年的朝會,發生了幾件大事情。

五子現存長子李承光被冊立為太子,這是大事之一。

七位皇子被冊封為親王、郡王,這是大事之二。

太子提議朝廷善待老者,這是大事之三。

祭拜天地的環節,以往是皇帝一個人參與的,但這一次卻是皇帝與太子一同參與的,這是大事之四。

四件大事總結在一起,就對外透漏了一個重要的意思。

大唐有太子了,太子參政了,皇帝對太子的支援力度,異常的大。

這事說大也大,說小也小。

在民間,其實是個可有可無的事情,有太子,大家固然可以更安心一些,至少儲君已經明確了,大家也可以透過時間去觀察儲君的為人,對未來多少有點期盼。

但這事跟他們又沒什麼關係,因為儲君是誰,不是他們能決定的。

但是儲君剛一上位,就提出了關乎天下百姓的仁政,這就使得儲君與百姓緊緊的站在了一起。

儘管儲君只是個還不到九歲的孩子,可是在這一提議之下,朝廷官員暫且不說,反正他們知道這個決意絕不是李承光自己提出來的,肯定是李元吉幫他收割人心的舉措,但平日裡李承光所表現出來的聰慧好學,謙虛的態度,還是贏得了不少大臣的認可。

而在民間,這個影響可就太大了。

隨著朝會的散去,隨著官員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