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六四二章 新問題

事件還在發酵,對於整個大唐的影響,更是不言而喻。

但是毫無疑問,這一次的事件,完全是正面的形象,作為主導者,朝廷自然是樂見其成的。

至於付出……

“當下在籍七十歲以上老者有三十三萬六千一百七十七人,按照每人每月一斗糧來發放的話,每月需支出約三萬三千六百一十八斛,全年需支出四十萬三千四百一十二斛,而當下庫存約為千萬石,算上今年的新入庫,約莫這個數字至少會增加至一千三百萬石,若是來年能將機械化生產推廣至鎮北,加大開墾農田數量,產量將會再升一些。”新年過後,皇甫無逸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再次確認人口數量以及常平倉庫存。

但是他這裡得到的,只能是一個大概的資料,確切的資料,需要再等一段時間,等到各地將詳細的情況彙報上來才能知道。

而七十歲以上老者的數量,這個可能也會有一定的偏差,但偏差應該不會太大,畢竟年紀大了,隨時都有可能蹬腿,而時間推移了,每一年都有不少人步入這一行列。

各地官府的資料是每月匯總一次,但是朝廷這裡卻做不到,他們只能在每年的年中匯總一次,也就是說,現在他這裡拿到的資料,是大半年前的資料。

但這並不影響他們去做整體的計劃,就算有偏差,又能偏差到哪去?

無非就是多個千把人,或者少一些,大體上是不會出錯的。

而唯一讓人欣慰的是,大唐現在又存糧了,近千萬石的存糧。

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大唐八百餘萬戶,四千萬人口的數量,平均每四人就有一石的存糧。

單純的從資料上來看,這個數量並不多。

但要考慮到一個現實問題,這是常平倉的存糧水平,常平倉是什麼?那是國家糧倉,也就是說,這幾年以來,國家為每四個人準備了一石糧食。

這些糧食不到災年是用不上的,因為平時百姓家中都有自留的糧食,加上這些年隨著興修水利,大量的改進生產器械,導致生產效率提升,糧食生長環境改善,產量提升等等原因。

另外一個就是人口問題。

李淵時期,唐朝人口僅有不到千萬,這是在籍人口,而大業年間,人口數可是直逼五千萬的。

幾十年的戰亂,真的就會損失這麼多人口嗎?

那些人都選擇了成為隱戶,隱戶的好處就是不用繳納課賦。

但這個問題現在根本就不是問題,朝廷逐年的在減少課賦,加上大量的工作機會,雖說不再均田了,但之前的田地,也是按照村落人口數量來均勻劃分的。

但是這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在籍,人在籍不在,哪怕你在這座村莊生活了一輩子,人人都知道你,那也只能抱歉了,沒有你的地。

而外面不論幹什麼都需要戶籍,這就導致大量隱戶人員不得不主動報戶。

現在大唐基本上沒什麼隱戶了,但這組資料也直接餓的證明了,隋末亂世時期,大唐損失了至少六百萬人。

李元吉點了點頭,發放的福利只佔據常平倉總儲量的百分之三點多,這個完全在可接受範圍之內。

而且對於大唐來說,只要不遇見人禍,即便是天災,也未必會有多可怕。

首先,這麼多的儲量是完全夠用的,其次,機械化生產一旦推廣出去,關中、中原等地或許只能提高生產效率,這是受制於地方大小的緣故。

但是到了鎮北,那提升的可就是耕種的土地數量了。

而且那邊的土地極為肥沃,常年的草原,每一次過冬,都會給那裡的土地積累一些肥力,加上牛羊馬群的糞便發酵,使得那裡的土地肥沃程度遠超中原地區。

在那裡甚至不用去養地,直接翻地就種都是可以的,而且產量不比這邊低。

四千萬人口,的確很多,但也很少,況且這些人口大多數集中在關中和中原地區。

像諾大的鎮北,現在也不過幾十萬人口而已,就這還有將近一半是突厥內附過來的。

“陛下,此項制度勢必會導致常平倉在管理方面出現混亂,所以臣認為,可以在各地新修一座常平倉,以現有的常平倉為主,但這座常平倉不擔任放糧任務,只負責擔負它原有的任務,並且始終保持其不低於九成的儲存數量,餘下的糧食,則搬運至新修的倉庫,此倉庫主用於放糧,以及對主倉的補充,兩倉分離,在管理上可以更加明瞭一些……”皇甫無逸繼續建議著。

這件事情他也沒少想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