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群體性生物,只要存在群體,就一定存在階級。階級的產生和健全,越發增強了人們追求卓越出眾的本性,導致在難以變更跨越的階級當中,又出現了更加細緻的層次劃分。
就拿學生群體來舉例子,校園生活是絕大多數人都要經歷的,從小學到大學,知識深度的增加不斷的篩減淘汰著弱勢群體,但無論處在哪個學歷年級,都存在著階級內部的層次區分。
成績優益品行端正的學生,會成為班幹部,這就是在一個站在固定的班級階級中最頂層的精英。在他們的下邊,還有小組長的編制層級,這一層不算班幹部,但擁有一定得實權,足以區分和普通學生的不同。
就算在普通得學生中也存在三六九等,反正就是沒人甘於平凡,抓破腦袋也想做出些成績,和普通平凡劃清界限。
校園如此,職場如此,軍旅如此,政界如此,要飯的丐幫還分一袋到九袋呢,娛樂圈更是如此。
娛樂圈大多數的從藝藝人都是以個體形式存在的,哪怕是那些公司力捧,出身不凡,背後有強大財團支援的人,也不會把這些資源暴露出來。但這麼做並不影響他們想方設法的希望做到與眾不同,不代表他們不想出類拔萃,走向巔峰。
於是就出現了獨具特色的娛樂圈階級層次劃分,其特色就在於無論是什麼妖魔鬼怪,只要進了娛樂圈,肯定都會有一個公認或專屬的私人特設階級。
在最弱勢的新人中,那些最最普通的人設搭配最最普通的才藝和顏值,一樣會被冠以“潛力新人”“優質新人”“期待新人”等等特殊名號,用以和其他藝人區別開,希望透過這種方式賺取專屬的粉絲群體。
而那些真正具有潛力實力的新人,他們不會和上面那些人競爭,因為在新人輩出的娛樂圈,從新到舊,往往只需要一年的時間,新人名號不值錢。
於是就有大批的“時尚達人”“國民鮮肉”“樂壇新寵”出現,這些藝人,脫離了新人體系,構成了娛樂圈的主流,形成中堅階層。
這一階層再往上,就已經無比接近娛樂圈的金字塔頂端了,這一階層藝人的名號,也開始帶有了明顯的貴族血統,比如“情歌王子”“電音教主”“甜心公主”等。這些人中還會有鳳毛麟角之出眾者,但受限於種種因素,無法角逐最高名譽,這些人往往會被冠以“某某傳奇”或“某某傳說”的名號,在一些獎項和榮譽上給予一些照顧,最後基本都是束之高閣,不問世事了。
最終,只有那些資歷夠老,輩分夠高,藝術水準超凡,人設趨近完美的藝人,才有機會躋身娛樂圈的最高層次——天王級!
然而高處不勝寒,任何人也無法獨自承擔整個娛樂圈的期望和擔當,所以這個階級層次慢慢的擴編,經歷了歷史和時間的考驗,最終定編四人,也就是傳說中的四大天王~
角逐天王寶座,除了具備基本的硬實力之外,還要做好承擔一旦失敗,全部身家都將毀於一旦的風險。臥塌之旁豈容他人安睡,上位者不會允許競爭者的存在,費豔陽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鑑於此,這
(本章未完,請翻頁)
一次我決定角逐四大天王寶座,其實就是一次押上了前期所有成果的一次搏殺,成了,我便成功取最捷徑在小臺灣站穩腳跟。失敗了,我甚至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從頭來過的機會。
風險和回報成正比,不拼幾手妙招,還談什麼拯救世界。
確定要角逐四大天王寶座,還得先了解一下競選的流程。
小臺灣作為世界娛樂文化的中心聖地,對評選四大天王態度非常鄭重,將之形容為最最神聖的儀式都不為過。
藝人參加評選,必須得符合多項硬性指標,不允許存在任何不符和欠缺。
第一條,參選者必須為正式註冊的娛樂公司的正式簽約藝人,網紅和民間藝術家被成建制的排除在外。
第二條,藝人必須有黃金以上的級別成就。
黃金級是一個死指標,定為50萬,無論歌手的專輯、影星的影片還是綜藝類藝人的收視率,只要突破50萬,就可成為黃金級別藝人。
第三條,參選藝人出道時間不得超過10年,年齡不得超過40歲。
娛樂圈不講究論資排輩,這一行的受眾群體和消費人群,永遠都是以年輕人為主。出道10幾年,或者40好幾的人,藝術造詣有沒有降低不說,最起碼肯定過時了,有這麼一群老藝術家參選,不用出結果,直接就拉低了娛樂圈的娛樂性。
三條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