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越很快就拿到了鶄澤一戰,漢軍的戰損報告。
兩千漢騎,奔襲鶄澤。
損失戰馬,兩百餘匹。
包括兩個什長在內的,四十餘人戰疫。
此外,還有輕重傷兵三百餘人。
這個資料,看上去很誇張。
但卻是當代漢軍,在正常情況下,與匈奴騎兵交手的真實反映。
三十五年前,衛青的打的河南戰役,比這誇張多了。
元朔二年,衛青與將軍李息,從左右兩個方向,對河套發起進攻。
衛青率部,奇襲梓嶺,梁北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取高闕要塞,堵住了匈奴在河套地區的白羊部與樓煩部主力,全殲之。
此役,衛青斬首兩千三百餘,繳獲牛羊馬匹橐他數以百萬計,俘虜了數千人。
猜猜看,衛青損失了多少?
史書上記載,說是‘全甲兵而還’。
意思是出去多少人,回來多少人。
連甲冑也都完完整整的帶回了長安!
當然,那是誇大之語。
實際上,張越掌握的情況來看,衛青還是損失了一些兵馬的。
石渠閣裡有衛青本人當年的軍報,也有隨軍的軍正(軍法官)的報告。
結合兩者的闡述,河南戰役,衛青部的直接戰損,大約是死傷四百餘。
其中,戰死者不滿百。
這就是打出了碾壓優勢時的必然結果。
後世的八里橋之戰,英法聯軍與數萬清軍激戰數個小時。
打完了一看,英軍戰死三個,法軍兩個。
即使是清軍,也就損失了一千左右(清廷自己統計是三千)。
要知道,八里橋之戰的時候,可不是現在。
那時候,交戰雙方都動用了大量火槍、大炮。
更出現了激烈的白刃戰和爭奪戰。
而鶄澤之戰,漢軍騎兵,則是從一開始就碾壓了自己的敵人。
無論裝備還是技戰術,都遠遠超過了呼揭人。
兩者的差距,可不僅僅是代差。
交戰雙方,不僅僅是裝備上有差距。
訓練、戰術和身體素質方面,也都存在著鴻溝。
想想看,長水校尉計程車兵,平時吃什麼?
呼揭人平時的食物又是什麼?
就完全可以理解這種誇張的戰損比了。
不客氣的說,在這個一漢當五胡的時代,哪怕換一支普通的漢軍,只要戰術得當,指揮正確,也完全可以用很小的代價,擊潰或者消滅呼揭的騎兵。
匈奴人沒有三倍以上兵力優勢,就不要妄想著,可以在正面戰場,擊敗或者包圍一支有著充足補給和高昂士氣的漢軍。
反觀呼揭,直接斬首,一千四百以上。
其後的戰鬥中,又陸續消滅了頑抗之敵一千餘人。
剩下的數百人,全部被俘虜。
當然還有數百人向北逃遁。
算是張越昨夜夜襲消滅的那個小分隊。
入寇的呼揭騎兵主力,現在已經不復存在。
最多可能還有兩千左右的殘部,滯留在外。
而這些人,將直接被在鹽澤的司馬玄部堵住。
最終可能,只能有幾百人逃回弓盧水。
看完報告後,張越立刻就在續相如和十幾個長水校尉軍官的注視下,就地撰寫向長安的報捷奏疏。
花了差不多半個時辰,將這封奏疏寫好。
然後,交給續相如,讓後者立刻快馬急送長安報捷。
其實……
張越本可以再等等,等司馬玄所部聯絡上了,再統一報告。
但是……
馬上就可能要去打弓盧水的衛律部。
甚至可能要遠征數千裡,去幕北做一番事業。
這奏疏就必須寫,而且得馬上寫。
早在數百年前,司馬鑲且就已經說過:軍賞不逾月,欲民速得為善之利也。
當代的漢軍,千里從軍,跟隨將軍們南征北戰,可沒幾個人是為了國家大義、社稷興衰這種虛無縹緲的事情。
當兵,只是為了積攢功勞,發家致富,封官拜爵。
很現實,也很簡單。
別說士兵們,軍官們也都是如此。
辛辛苦苦打仗,把腦袋拴在褲腰帶上,就是為了這些東西。
後世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