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百六十四章 一張白紙出南陵(1)

這種龍門窯,技術簡單。

只需要在靠山的地方,挖下一個類似地窖一樣的長方形窯洞,然後在窯內堆滿木柴或者煤炭就可以開燒。

張越視察了一番,很是滿意。

從技術上來說,這三個龍門窯,大約已經接近了東漢中期的龍門窯。

長度都達到了十七米以上,寬度大約兩米,張越下窯洞看了看,很滿意,窯洞高度有差不多兩米,足可供人穿行其中。

其傾斜度也還可以,因是依山而建,所以其斜度與山體相似,大約在二十四五度左右。

現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

這個東風就是瓷器的配方!

事實上,原始瓷器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

但因為窯溫和材料以及燒製技術等緣故,而遲遲不得發展。

主要問題在於,商周的瓷器的瓷土原料裡,有太多鹼性土壤,所以一旦窯內溫度超過一千一百度,就會出現燒融。

而瓷器需要至少一千兩百度的窯溫才能成型。

好在,張越回溯了無數史料。

所以他雖然沒有參與瓷器生產製造,也不懂瓷器技術,回溯的史料和資料也鮮有有關瓷器燒製的內容。

史書上記載的有關瓷器的名稱與稱謂,卻讓他知道,該怎麼去配比原料。

在宋明之際,瓷器又叫磁器。

這說明,瓷土應該與磁土相近。

而一些新聞報道里,有關景德鎮的內容又告訴他,瓷土裡含有大量高嶺土。

這兩個資訊,使張越知道,應該怎麼去做。

剩下的事情,無非就是找到磁土和高嶺土,然後不斷的去實驗其配比。

無非就是花時間而已。

張越有的是時間!

將窯洞視察了一圈,張越吩咐李苗等人,按照他的吩咐去尋找磁土和高嶺土,運回來後按比例混合,然後送入窯內燒製。

反正,總能成功的!

看完龍窯,張越就回到造紙的現場。

此時,一個個木桶內的竹筒,都已經被搗爛,變成了一個個類似麵糰狀的漿狀物體。

造紙的工序至此,只剩下了最後最關鍵的兩個步驟!